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板书]
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
(二),① 指出二人没有尽辅佐之责 .②一是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二是用比喻.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板书]
学案(二)答案
二,3.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忧, 动词活用为名词.来,安,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5.略.
6.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自己的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三,关于背诵:析完每段的内容要点后,可按照教师给出的三字词语背诵全文.(词语见下)
伐颛臾——见孔子——尔是过——东蒙主——邦域中——社稷臣——夫子欲——周任言——尔言过——谁之过——近于费——子孙忧——君子疾——丘也闻——不患寡——不患贫——修文德——由与求——不能来——不能守——动干戈——季孙忧——在萧墙
四,归纳总结:
反对攻打颛臾,说明孔子反对武力(板书:反对武力).
引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两个比喻,说明孔子提倡做事要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要自知,自醒.(板书: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自知,自醒).
批评冉有强词夺理,说明孔子提倡为人真诚(板书:为人真诚).
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说明,孔子提倡以国家为重(板书:以国为重).
结尾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说明孔子提倡要有忧患意识(板书:忧患意识)
五,关于朗读的提示:
冉有三句话闪烁其辞,观点含糊,学生应该读出这种感觉.
孔子三次直呼其名"求",次次各有特点.四次反问句式犹如急风暴雨,劈面打来,使得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第三段义正词严地批评冉有态度不端正,批评冉有,季路违背了自己的治国之道,慷慨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七,课堂巩固训练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一,1.① 2.② 3.①作为 ②语气助词 ③成为 ④动词,这里有"编造"之意
4.①引进动作对象,不译 ②对,对于,介词 ③从,介 ④在,介 ⑤到,介 ⑥在,介 5.②
二,1.② 2.③ 3.④
4.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分崩离析 ③祸起萧墙 5.④
【能力提高】
1. A.xǐng B.chuán
2.A.谋划,出主意 B.忠诚,忠实 C.交往 D.讲信用
3.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呢 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 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
tag: , 高中语文必修四,高中语文必修四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中语文必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