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我为什么而活着》表格式导学案4

《我为什么而活着》表格式导学案4

11-07 15:17:53   浏览次数:492  栏目:高中语文必修五
标签:高中语文必修五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我为什么而活着》表格式导学案4,

2.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1.了解人类心灵;2.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3.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社会。

主要体现:

◆罗素一生著书71种,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

◆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 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罗素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

3.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主要体现:

◆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

◆罗素一生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反对侵略战争。二战期间,还因反战坐了六个月牢。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和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被判两个月监禁。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4.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

明确: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追求激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它们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 

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欣慰。可以说,这篇文章,是罗素生活的宣言书,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生活的共同准则,它具有普遍意义,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5.作者的这三种激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

明确:这三种激情是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对爱情的追求是人最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则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

四.精读课文,品析语句。

再次默读课文布置学生画出自己难以理解句子。 然后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探讨解答。

▲难以理解的句子可能包括以下一些: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明确:实际上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激情强烈地支配着我的一生,在我漫漫的人生路中,我都活在这三个理由之间,我得到了爱情,但我获得的知识“并不多”,并且为了拯救人类自己也深受其害,所以这三个理由把我吹到了绝望的边缘。

罗素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期间别的不说,单说两次世界大战,就可以想见他的生涯是怎样的动荡不定了。在这样的生涯中,罗素有过深沉的痛苦,也曾陷入绝望,但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如此强烈,犹如飓风一样,给他摆脱痛苦的希望和力量,让他从绝望中奋起,从爱情中发现美好,从知识中获取力量,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意识到人生的责任,总之,这句话的含义是说,这三种强烈的感情,是鼓舞人生的强大动力。 

2.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明确: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其意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这孤寂之苦,反衬爱情的给人的充实、喜悦。这个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描绘出了没有爱情的生活是孤寂的,在深不可测的,令人胆颤心惊的无底深渊中,我完全不能自拔,我几乎会丧失活的希望 ,这样就从反面衬托出爱情的美好。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明确: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

4.爱情与知识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

明确:爱情和知识把罗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 注:这些句子,教师与同学共同探讨如何理解。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

五.合作研讨

作者的三种激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你最(是否)赞同作者的哪一观点?

1.(渴望)爱情(至高无上、纯洁无瑕之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2.(追求)知识-----人类(了解苦乐);自然科学(科技的威力,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社会科学(三大宗教、马列主义)

3.(同情)苦难者-----战争不幸者、天灾受害者、人祸带难者、贫困无助者、衰老无养者……

六.板书设计

建构新知

谈谈古今中外的名人的生存观,正反面人物都行。

(1)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2)俗语:“人生在世,吃穿二事。”

(3)名人:

◇观音愿承担世上所有的痛苦和罪孽,耶稣为解救整个人类而被钉死在十字架。

◇毛泽东、周恩来、孙中山为实现民族解放、中华复兴而活着。

◇马丁路德金、林肯为实现黑人的解放而活着。

◇马克思为替工人阶级谋福利,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活着。
◇艾伯特•史怀哲:人不能只为他自己而活,我们必须认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而我们和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认知指引了我们心灵和宇宙的关系。

◇阿拉法特:“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

◇希特勒宣扬诺尔曼民族是最高贵的民族,以此发动战争,给其他民族、人民带来痛苦的伤害;

◇和绅须溜拍马,为谋取自身的更大私利而活着。 

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却遗臭万年,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活着有N种可能

改变社会——追求目标(伟大的先驱、革命者)

适应社会——物质生活(凡人)

逃避社会——精神家园(陶渊明为代表的隐士)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我为什么而活着》表格式导学案4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