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构分析可以看出,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阐明事理的说明文常用的逻辑顺序,它不同于说明实体事物常用的空间顺序或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常用的时间顺序。
本文的说明方法主要有直接说明、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四种。
说明草药使用部位不同,采药时间也应不同,主要使用直接说明和分类别说明的方法,在“用根者”部分也举了事实作举例子说明,还用了对比说明法。
说明草药生长条件不同,采药的时间也应不同,主要用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举白乐天的诗说明地势不同,花时就各异;举圭竹笋和稻子为例,说明品种不同,生长的时间也不同;举“岭峤”、“并、汾”、“诸越”、“朔漠”的情况来说明“地气”不同,植物的生长时间也有差异。所举事例,很多也是能互相对比说明问题的,如“平地”与“深山”,“岭峤”与“并、汾”,“诸越”与“朔漠”。
文章根据很多事实,明显对比,多方说理,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采草药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最佳时间,不能“一切拘以定月”。
第二课时
雁荡山
选自《梦溪笔谈·杂志一》,题目是编者加的。
温州⑹雁荡山,天下 奇 秀, 然自古 图牒⑺, 未
是全国(风景)奇特秀丽(的一座山) (以来)各种地理著作
判断句(名词谓语句)
尝有言⑻者。祥符⑼中,因造玉清宫⑽,伐山 取材,方有人见 之, 此时尚
没有记载过 年间 上山砍伐 才 发现这座山
未尝:副词,没 者:助词,无义
未有 名。 按 西域书⑾,阿罗汉⑿诺矩罗⒀居(于)震旦⒁东南大海际
(雁荡山这个)名字 根据 记载 居住在中国 边
芙蓉峰 龙湫⒂。唐僧 贯休⒃为《诺矩罗赞》, 有“雁荡经行”⒄云漠漠⑴,
的 和尚 写 一诗中
龙湫宴坐⑵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⑶,前 瞰 大海,
的诗句 向前俯视可见
然未知雁荡、龙湫⑷所在,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 大池,相传以为雁
在什么地方 才 一个大湖 认
荡;下 有二 潭水,以为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山下 两个水潭 用 给它们命
名:名作动,给……命名
谢灵运⑸为永嘉守, 凡永嘉山水,游历殆⑹遍, 独 不言 此山,盖
名 做 太守(的时候) 几乎游历完了 唯独没谈到 大
当时未有雁荡之 名。
概 这个名字
第一段: 说明雁荡山在古代长期不为人知的情况。
1.(“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交代雁荡山所在地点,提出本段中心。
2.(“祥符中”至“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说明本段中心。
先说比作者早60年的宋代“祥符中”“尚未有名”的情况。再引西域书和贯休诗说明宋代以前对雁荡山虽有零星记述,但不详细也不明确,提到了雁荡、龙湫的名字,但具体位置在哪里,人们还弄不清。最后说,南朝“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 雁荡诸峰,皆峭 拔 险 怪, 上耸 千尺,穹⑺ 崖 巨
观察 陡峭挺拔险峻奇异 向上耸立(约) 高大的山峰巨大
,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教案5tag: 梦溪笔谈 ,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