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扩充阅读:三毛的同名作品《背影》。
四、课文总结
1、分段:
(一)§1写对父亲的思念,从“不相见”到“不能忘”,引出对“背影”的回忆。
(二)§2—6回忆父子二人由徐州相见到浦口告别的经过,描写父亲穿铁道、买橘子的背影,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挚感情。
1、简述回家奔丧的经过,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境况。
2、写车站送别时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
3、描写父亲穿铁道、买橘子的“背影”,表现父子间深挚的感情。
(三)§7写“我”别后对父亲的思念,通过接读来信、回忆“背影”,再次点题,照应前文。
2、主题:本文以“背影”为线索,通过描写父亲在车站送别儿子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3、写作特色
(1)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并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
这个背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背影,实际在一个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是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的情况下,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它既是父亲形象的素描,又是他爱子精神的写照:父亲肥胖而吃力的“形”,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老境颓唐、心情忧伤的“神”,都表现在这个背影上。同时这个背影也成为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聚点,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儿子对父亲的理解、联系和怀念,全都融化在这个背影里了。
(2)在叙事和描写中进行抒情。(“我”的感情变化也是伏笔)
(3)围绕中心剪裁,详略得当。
4、这篇语言质朴、意蕴隽永、洋溢着浓浓的父子深情的文章深得人们喜爱,还被改编成了一首抒情歌曲。现在请同学们欣赏这首歌。
五、布置作业
1、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
2、感受有二:a、我们知道:好文章并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语言,只要你平常善于观察,善于体会,就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来。B、写人,并不一定要写人物的全貌,完全可以抓住人物身上一部分,比如人物的手、眼睛等等最能体现人物特色的部分来细致刻划。
3、作业:学了这篇课文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取熟悉的一个人,抓住人物身上最有特色的部分,写一篇表现人物特点、歌颂生活中的真情的作文。tag: ,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