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雷电颂》教案11(附板书)

《雷电颂》教案11(附板书)

11-07 15:44:21   浏览次数:834  栏目: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雷电颂》教案11(附板书),

  7、雷电颂(总第15——16课时)

   郭沫若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征展开想象,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了战斗的激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

        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昨夜星辰》。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我们以前学过《天上的街市》,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郭沫若的戏剧:《屈原》。一说起屈原,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个爱国人士,对他多少也有些了解。下面请一个学生来介绍一下这个人物。  

  2、展示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及表现出的思想感情
        (2) 欣赏文章的精彩段落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读了这段文字以后,你认为屈原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感情是怎样的?
2、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3、根据文章的感情脉络我们可以将文章划层次。
4、赏析第一部分:用下列句式说话:
 屈原呼唤:                      ;希望                     
 总结:在呼唤中表现屈原什么样的感情?
5、赏析第二部分,用下列句式说话:
 屈原斥责:                     ;因为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2、呼唤与歌颂
     怒斥和愤懑
   3、根据文章的感情脉络我们可以将文章划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       

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风雷电象征了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在“比铁还沉重”、“比铁还牢固”的黑暗、阴惨的现实面前,诗人充满了强烈愤懑,不得不忧虑祖国的前途命运。所以他热切地祈求咆哮的风、闪耀的电、爆炸的雷这些宇宙中的“伟大的艺人们”,以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把黑暗的世界“爆炸”“劈开”,从而创造一个“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来“没有限制的自由”和灿烂炫目的“光明”。他把“电”这一宇宙的长剑化做自己“心中的长剑”。在奇丽的联想中,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力合二为一,表达了对光明的热烈追求,显示了摧毁一切黑暗的愤激的情绪和斗争决心。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了人世间昏庸腐朽暴戾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屈原斥责这些“土偶木梗”无德无能,欺民惑众,奸诈怯懦,高呼要把所有的神像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都“烧毁!烧毁!烧毁!”这是因为它们身居高位,没有什么“德能”,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它们“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晓得播弄人”,一句话,它们象征了现实中种种黑暗势力。这样,屈原变革现实的要求就由前面对自然力的祈求,发展到对人的力量的确信,表现了他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彻底的斗争精神。

4、赏析第一部分:用下列句式说话:
     屈原呼唤:               ;希望                  
     总结:表达了对光明的热烈追求,显示出摧毁一切黑暗的愤激的情绪和斗争   

决心。

5、赏析第二部分,用下列句式说话:
     屈原斥责:                               ;因为     

总结:屈原变革现实的要求就由前面的对自然的祈求,发展到对人的力量的确信,表现了他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彻底的斗争精神。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你的收获是什么?

2、推荐作业:

略)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一下本课的艺术特色。  

  2、展示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2)舞台说明的作用。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2、舞台说明的作用。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本文的艺术特色:
①想像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
这段独白想像奇特,气势恢宏,体现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诗学风格。作者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展开神奇的想像,上天入地,呼风唤雷,运用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让屈原和宇宙间伟大的自然力急风、怒雷、闪电结合在一起,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借助他们的神力,使诗人具有了毁灭诸神、摧毁一切黑暗的力量。这样,就使历史中的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辉夺目,全文雄浑壮阔,气势磅礴,洋溢着高昂的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
②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领会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理解作品深刻含义的关键。
  本文中一些物象的象征义:
  a.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b.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c.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屈原《涉江》篇云“带长铗之陆离兮”。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d.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类似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逊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e.“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是指河伯神像,其二是指在《九歌》中扮演河伯的一位演员。
③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以火一般的激情直接感染观众。
学生运用句式说话:

[1] [2]  下一页

,《雷电颂》教案11(附板书)
《《雷电颂》教案11(附板书)》相关文章

tag: ,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