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图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对照注释,掌握文中文言句式,一词多义等。
3、思考文章是如何兼用多种表达方式说明事物的?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1、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
2、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前者如鲁迅的《<呐喊>自序》,后者如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序言》。语言表达方式比较灵活,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农村调查>序言》以议论为主,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是叙述与抒情相结合,孙中山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则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前面都有一段序。
3、相关背景
《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二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
(二)课文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帷盖( ) 枇杷( )( ) 红缯( ) 瓤肉( ) 紫绡( )
橘 ( ) 醴酪( )( )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尝试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2、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之 其实过之 命工吏图而书之
而 一日而色变 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实 实如丹 其实过之
(2)词类活用
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3)古今异义
色香味尽去矣
(4)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翻译课文,有不懂的标记出来。
2、课文内容理解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怎么围绕说明对象说明的?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3、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参考译文:荔枝生于巴郡三峡一带,树的形状圆圆的像车上的帷幕和篷盖;叶子像桂树叶,冬天是青色的;花像橘子的花,春天开放;果实像丹砂一般地红,夏天成熟;众多果实聚在一起像葡萄;核像枇杷;壳如红色疙瘩绸;膜如紫色的绸缎;果肉晶莹洁白像冰雪;浆液甜酸像甜酒和奶酪。大致是那样,它的实际情况要超过它,若果实离开树枝,一天颜色变了,两天香气变了,三天味道变了,四五天后,色香味全部都没了。
元和十五年夏天,南宾太守(忠州刺史)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看到它三天以内的变化情况的人。
tag: 荔枝 ,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