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如果我们把这些人按照对洞的影响来分类的话,有哪几类?
生:卖洞的人。
师:(板书“卖洞”)
生:填洞的人。
师:(板书“填洞”)
生:还有守洞的人——警察。
师:我们要揭示文章的主旨,应该主要研究哪几类的人?
生:卖洞和填洞的人。
师:请两个同学分别将这两类人写在黑板上。
生:(两生分别板书)
师:卖洞的人里,作者重点写的是谁?
生:学者。
师:我们找到能够体现学者心理的段落。
生:(读)“学者心里不禁有些发虚了……赶快把它填掉!”
师:说说学者是什么心态。
生:他心里发虚,但是,他却装作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样子。
生:他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洞、到底有多深,所以他心里发虚。
生:他非常虚伪。本来心里发虚,却装着镇定自若、胸有成竹。
生:他表面镇定自若、胸有成竹,其实心里在发虚。
师:他表面镇定自若、胸有成竹,其实心里在发虚。作者用一个什么词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统一在他身上的?
生:“装”。
师:一个“装”字,极写了学者的什么?
生:虚伪!
师:还有什么地方也写到了学者的虚伪?
生:“不容置疑”。
生:分明什么都没有弄懂,却还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吩咐填掉这个洞。
师:学者为什么这么虚伪?
生:为了面子。
师:那你们怎么将学者放到“卖洞”人的这儿来了,他没有卖洞呀?
生:如果不是他说洞要赶快填掉的话,商人就不会来买,村人也就不会将洞卖掉。所以,他是卖洞的根源。
师:为了自己的面子,就要填掉洞。他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没有考虑什么呀?
生:填掉洞会不会有危险,会不会给社会造成危害。
师:其他卖洞的人在文中都是略写。我们也来看看。村民为什么卖洞?
生:因为商人答应给他们盖一座庙。
生:村人想,反正洞是要填掉的,我们自己填还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商人不但可以填掉洞,还给我们建一座小庙,我们赚大了!
生:村民就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将洞卖掉了。
师:村长呢?他开始不同意填洞吧?他为什么不同意?
生:因为老人说了,怕遭报应。
师:那后来怎么就不怕报应了?
生:因为村民答应了。
生:或许他在想,要遭报应,也是先报应村民,是他们先答应的。
师:(笑)罪不罚众吧。
生:他也是因为商人答应的条件动心了,说到底,还是贪图小利。
生:因为贪图小利,就顾不得报应了。就像抢劫犯,分明知道抢劫是犯法的,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但是,由于利益的驱使,铤而走险。
师:呵呵,你分析得真透彻,还能联系犯罪心理来分析,不简单,老师佩服你。现在我们再来看填洞的人,谁是作者重点来写的?
生:商人。
师:要分析商人的心理,应该读那部分课文?
生:广告。
师:好,那我们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里应该抓住那个地方来分析?
生:“这是容纳原子能反应堆的核废料等危险物品的最好场所。”
师:怎么找这儿?难道这个洞只让丢原子能反应堆的核废料这些危险物品?
生:不是,广告这么说,是说这样的危险物品都能够丢,其他垃圾就更不用说了。
生:将这样的危险物品打在广告上,是让人觉得这个洞很神奇。到底是什么样的洞,能够丢这么危险的物品。人们对这个洞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心理,就自然会趋之若鹜,填洞公司的生意就自然会火爆起来。
生:那些拥有危险物垃圾的人,正愁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些垃圾,现在看到这样的广告,就像在沙漠上行走的人猛然看到了水,怎么会有不来的?
师:商人考虑过这么做的后果吗?
生:没有。他只考虑怎么牟利。
生:商人只有自己的利益,没有社会的忧思。
师:又是一个为了一己之利的人。那么,其他往洞里丢垃圾的人呢?他们有没有考虑后果?
生:没有。他们都只是想着自己。
生:他们都只想着把自己的秘密或罪证掩盖起来。
师:政府?你们怎么把政府也扯进来了?
生:如果政府不给商人发营业许可证的话,商人的填洞公司就开不成呀,政府没有弄清洞的实质就给商人发许可证,是失职。
师:那也只是失职,却不是为了利益吧。
生:是为了利益!商人肯定要交税,而且公司越大,税款越多。政府这么昏庸,恐怕就是看重了商人的税款吧。
师:你们好尖锐!这么说,面对这个洞,每个人都是为了什么?
生:利益。
师:谁的利益?
生:自己的利益。
师:为了自己的利益,却不考虑后果,造成灾难从天而降,多么令人痛心呀。现在我们再来说说第二题,出来什么呢?
生:出来狐狸。因为别人说可能是狐狸洞,年轻人就往洞里喊,是想让狐狸出来。
生:其实,他很笨,狐狸是不懂人话的。
师:(笑)还有补充吗?
生:课文的最后“喂——出来”从天上传来的,既是年轻人对洞里喊的话的回音,应该又是洞在对里面的垃圾所喊,喊垃圾们都出来,出来给人类报应。
生:是的,是洞在喊垃圾出来,接着小石子就出来了。我们可以预见,所有扔进洞里的垃圾都会出来。
生:洞实在是气愤了,把这么多肮脏和危险的东西往它体内扔,所以,它要将垃圾全部喊出来,让人类知道任意胡为的代价。
师:除了年轻人喊狐狸出来,洞喊垃圾出来,那么,还有谁在喊什么出来吗?
生:我们在呼唤人类的良知出来,不要再破坏环境了。
师:这是我们美好的愿望。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不是也在喊什么出来呢?
生:作者也是喊人类的良知出来?
师:是吗?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生:(茫然)
师:暂时不知道吧,没关系。我们先不说这儿了,我们来休息休息。趁休息的时候,用我们的智慧,给另一个班的同学提一点建议,作为对自己的放松,好吗?
生:(微笑,很期待)
师:我昨天在另一个班上课的时候,讲到垃圾从天而降,祸及人类,问是谁之罪,他们除了说是人类自己有罪以外,还说台风有罪。如果台风不把小庙刮跑,洞就不会出来,后面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台风是这一切灾难的根源,所以他说,台风不但有罪,而且是罪魁祸首。你怎么看待这位同学的观点。
生:台风确实有罪,它不该把庙吹跑,它对人类的破坏也很大。
生:台风是吹跑了小庙,但是,台风应该不可能在地里吹出一个洞来吧。
生:对,台风只可能吹跑地面的东西,不可能在地里吹个洞出来。肯定这个洞事先就存在。
生:对,洞不应该是台风吹出来的,一定是事先就存在的。
生:既然洞事先就存在,那么,即使台风不把小庙刮跑,洞也会以各种形式暴露出来,比如地陷等。所以说,台风无罪。
生:对,台风无罪。只要洞存在,就有暴露的那一天。
师:那么,“洞”和“台风”是否有现实意义?
生:(茫然)
师:老师举一个例子。去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同学们知道吧。
生:(齐)知道,奶粉里有三聚氰胺。
师:奶粉里的三聚氰胺,我们可不可以看成是“洞”?
生:(点头)
师:喝了这样的奶粉,很多婴幼儿病了。如果没有婴幼儿的病,我们还不知道三鹿奶粉里有三聚氰胺哩。所以,我说,婴幼儿的病,就是“台风”,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你们说,婴幼儿病有罪吗?
生:没有。
师:同样的例子,你们还可以举出来吗?
生:现在一些生猪注射了瘦肉精,这瘦肉精就是“洞”,而媒体将这样的事情曝光了,媒体的曝光就是“台风”。
生:香蕉、西瓜等很多水果里打了催熟剂,这催熟剂就是“洞”,媒体的曝光就是“台风”。
生:贪官贪污受贿就是“洞”,人们的举报就是“台风”。
师:那么这些“台风”有罪吗?
生:(齐)没有。不但无罪,反而有功!
师:媒体和其他人为什么要将这些“洞”掀开?
生:(齐)引起世人的警醒,引起政府的重视。
师:那我们现在再回到我们的课文来。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到底在让什么出来?
生:让人性丑恶的一面出来。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前面分析面对洞时,不同的人表现的都是为了自己,这就是人类丑恶的一面。
生:作者是在让人性丑陋的一面暴露出来。
师:我们都是呼唤人类的良知,人性美好的一面出来,作者为什么要让人性丑恶的一面出来?
生:也是为了引起世人的警醒。
生:作者就像是一位医生,他在诊断病症,目的是为了治病。
师:他在诊断谁的病症?
生:人类的病症。
生:应该还有社会的病症。
,《喂——出来》课堂教学实录2tag: 教学 课堂 ,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