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之间交流。明确:
(1)“一里一里铺过来”“
(2)第①句:在危机中有点庆幸的意味。
第②句:那一片清阴很诗意,很美好,但在两个“喃喃”中,其次是在滚滚“黄尘”和“愤怒”的喇叭里,人物对于历史和对于自然景观的麻木心态却跃然纸上。
第③句:说是一辆车撞上了树,出一车祸,人死了,于是“宣判那树要偿命”。这句话暗含着嘲讽,因为前面说,这辆车是“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又是“以
第④句:也是反语,一种悲凉的讽刺。
第⑤句:作者对城市人的讽刺,还在继续。交通解决了,破坏和屠杀随之被忘却。“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天下太平,万事大吉。这是反语。因为树所代表的是自然生态,人与自然的和谐;所象征的是城市的历史,人文景观。这是什么样的代价啊!可是没有人感到这个昂贵的代价,这才真正是悲惨。
教师总结:以上五段话,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遗忘。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2.理解课文的主旨。
提问: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学生思考,讨论辨析。
明确: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二.赏析探究,比较阅读《那树》与《三棵树》。
1、提问:两篇文章都涉及到城市的现代化破坏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这一命题,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情预测〕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学生从文章整体上去考虑。可以比较的角度很多,引导学生时可以比较的角度很多,引导学生是可以先给出大方向,比如主要内容感情基调等。这样的比较不至于太过泛。
比较①:《三棵树》一文通过诗意的语言传达了作者情感的悲伤与凄凉,无助与隐痛。《那树》一文以托物寓意的手法,以大量的描写叙述打动人心,文章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和传奇色彩。
比较②:《三棵树》的作者将树与人的生命形态之间的关系自然无痕地结合在一起,使作者内心的倾述与感悟得以很好地释放。《那树》作者的痛苦、悲悯、激愤的情感在字里行间徘徊。读者在阅读之后,陷入了深层次思考,也是作者为文的目的之一。
比较③:把两文对树的死亡的抒写加以对比,就可以得到比较清晰的感受:
现在我的窗前没有树,我仍然没有树。树让我迷惑,我的树到底在哪里?……我觉得我应该有三棵树,就像多年以前我心目中最遥远的火车站的名字,是三棵树。
对于树的消亡,苏童用了“七年一觉”这样典故式的诗的语言来形容,有树之时,是一场美丽的梦;失去了树以后,对宿命式的消亡激发出不可排解的悲痛。
那还有一棵树在哪里呢?我问我自己……我听见多年以前被狂风带走的苦楝树苗向我挥手示意,我在这里,我在水里!
不但有悲痛,而且有梦幻,这种梦幻是在现实中绝望的结果,只有在超现实的境界才可能与树重逢。而王鼎钧笔下那些搬运工与清洁女工们的话语中,当然不是没有感情,但是这种感情中没有悲痛,有的只是“作证”的兴奋,和“乡村女子特有的丰富见闻”的自豪。这里王鼎钧采用的手法,显然不是苏童式的抒情,而是嘲讽性质的叙述。
三.布置作业
1.完成《伴你学语文》的相关练习。
2.朗读《那树》全文 ,背诵3-9段。
3.摘抄文中精美、隽永的语句,有能力的学生可尝试像“词句品味积累”那样略作点评。
tag: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