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把酒问月》表格式教案2

《把酒问月》表格式教案2

11-07 15:17:53   浏览次数:504  栏目: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把酒问月》表格式教案2,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把酒问月

学科

语文

学段: 初中

年级

九年级

是否已实施

已实施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还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升。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把酒问月》咏月言志,表达了作者向往唐人旷达潇洒、恬淡清新的风范神韵;文章诗意深沉、蕴藉丰富,闪烁着温情和理性的光芒。不仅描绘了自然美景和人间至情,更让我们对唐人的高贵灵魂心怀敬仰,陡然增加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诗人咏月,或写月色清辉之美,或抒望乡思亲之情,或诉寂寞孤独之苦,或叹物是人非之感……哪些诗句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感情?有哪些经典名句?这都是品鉴的重点。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情况:我所带的初三学生喜欢语文课,爱读散文爱抒情怀,正处于独立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由于未系统接触托物言志散文,缺乏对此类文章阅读规律的把握与内化,同时涉世未深,缺乏良好的感悟生活的品质,所以凭借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引起心灵共鸣,读出文章的本质,进而跳出文本,谈出自己对社会、对生命的思考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方式:

情境引动——激情引趣

阅读带动——感知文本

问题驱动——启迪思考

多元互动——探究交流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理解月的外形特征与内在精神实质;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读出自己,谈出自己由文本引发的思考。

问题框架

1.月光象征了中国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2.品悟作者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3.品《把酒问月》,我想到了……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咬文嚼字引主题;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追本溯源,走进作者(知人论诗)1.检查预习(学生介绍诗人Ppt7)2.了解李白的诗

三、解读诗歌

1. 读与感

1)聆听录音,初步感知诗歌(学生质疑,师生共解)

2)文史撷英(走进作品)

3)教师领读,明确节奏

2.读与思(自由朗读,体会诗意):《把酒问月》可分几层。试概括划分并写意思。

3.读与悟(仔细研读,思考意蕴):

4.读与品(诵读诗句, 品味语言魅力)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故“于古今为创调”

阅读文本,通过品味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知、鉴赏意象,理解“月”在诗中的丰富内涵。

四、高屋建瓴,小结教学,洞晓行文构思

1. 高屋建瓴,明晰美的内涵:《把酒问月》2句一意,4句一韵,流水句式,句法自由而又自如,句意连贯而又连绵。全诗以纵横恣肆的笔触,多侧面、多层次地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对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大的胸襟和洒脱的个性。

2.拓展延伸——李白与月

五、学以致用,当课堂练习(学案)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创设情境

咬文嚼字引主题( )以月的古形古义引出单元主题;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古诗句及图片拓展创设情境) “月”与古今诗文有着不解之缘。

引导进入情境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明确意象

ppt

5

 

走近诗人

1.检查预习(学生介绍诗人)

2.了解李白的诗: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课前预习,当堂解答,课件补充。

搭建学习理解古诗的平台

ppt

12

解读诗歌

1. 读与感

1)聆听录音,初步感知诗歌(学生质疑,师生共解)

2)文史撷英(走进作品)

3)教师领读,明确节奏

2.读与思(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3.读与悟(仔细研读,思考意蕴)

4.读与品(诵读诗句, 品味语言魅力)

进入文本

跳出文本

研读文本

跳出文本

展示个性思维

ppt

16

归纳总结

1. 高屋建瓴,明晰美的内涵:《把酒问月》2句一意,4句一韵,流水句式,句法自由而又自如,句意连贯而又连绵。全诗以纵横恣肆的笔触,多侧面、多层次地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对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大的胸襟和洒脱的个性。

2.拓展延伸——李白与月(ppt19\20):李白作诗,常赋与月,其咏月诗句如珍珠串串、亮星颗颗,尤引人瞩目。都说明月与诗人有不解之缘,李翁恐此缘分最深亦最真。你看他,铺盏豪饮,尚要“举杯邀明月”;桌前就餐,但见“月光明玉盘”;下山途中,邀来“山月随人归”;冥冥梦里,情系“湖月照我影”;送客远行,恭请明月“与人万里长相随”;遥想诤友,更是“登舟望秋月”;怀旧忆往,“卷帷望月空长叹”;言志抒怀,“欲上青天揽明月”。就是夜半醒来,忽见银辉满地,诗人也难捺激情吟哦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片爱月之心,思乡之情跃然纸上。李白一生坎坷,报国不成,因而常神游太虚,以月寄心。年华虚度,心情惆怅,他咏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江岸纤夫,劳役惨重,他吟道:“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蜀道艰难,难于上青天,他叹道:“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友人左迁,愁肠百断,他唱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还记得当年误闻日本友好使者晁衡不幸遇海难,李白更是泪眼向月,恸哭不已:“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里,日本友人竟成了诗人心目中最圣洁的明月。“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无论是人间还是天上,世间只有情难诉,而最富有诗意的男女爱情却总是要向那一轮圆月诉说,月亮成了爱情的证明——“月亮代表我的心”。自古以来,月亮、爱情和诗就这样难解难分。

[1] [2]  下一页

,《把酒问月》表格式教案2
《《把酒问月》表格式教案2》相关文章

tag: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