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曹刿论战》教学反思(3篇)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3篇)

11-07 15:07:59   浏览次数:967  栏目: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3篇),

  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因为通过鲁庄公有无远谋这场辩论,让我看到了学生中蕴藏的可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开放年代的学生已经不甘心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他们的敢想敢说,大胆地思维,大胆地发言,而且能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所谓创造性,就是在阅读中不迷信书本,敢于批判,推陈出新,能入于书而又出于书,学于书而不拘泥于书,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中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才能引爆新思想,新创见的火花。同时,它让我深深意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热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精神,更要对不同的理解予以及时中肯的评价,并引导学生在探究、碰撞的动态中求得理解的深化,使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第三篇: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作者:杨晓燕

一、 教材 《曹刿论战》是九年级下半学期的一篇重点文言课文。我通过学生自己创作的几幅画用辩论的形式,把有关课文的阅读理解教学放在对画的理解上,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和领会作者的表现意图。由于我教的学生平时就进行过以画传情的训练,例如给课文《故乡》画插图、给文言文《桃花源记》画插图、给每周一诗画插图等等。所以这次给《曹刿论战》画插图从任务的本身来看是没有难度的。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生的辩论,而难点也是学生的辩论,这是教师无法可以事先控制的。所有的一切取决于临场发挥和临场调控。

二、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必须要符合两个特点: 即可操作性;可检测性。首先,从可操作性这一层面我的目标是: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通过辩论和探讨了解他人队课文的不同理解,达到互补促进的目的。其次,从可检测性这一层面我的目标是:通过当场的问题检测,了解学生通过辩论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学生由此也可以知道自己在画面的创作和辩论的过程上可能存在的不足。

三、教学程序

关于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我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在绘画和辩论中去学习这篇文章的阅读理解,教师只是起一个调控的作用。设计的本身就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一切以学生的发挥为主,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和舞台。本课的前期准备:男女学生各自推荐十名代表,我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乡人劝说;君臣对话;指挥作战;战后总结),通过抽签男生选择了1和3两个部分,女生是2和4。接着各自回去通过集体讨论对所选的两个部分进行创作,形成两幅插图。然后经过交换,男女生对对方的创作进行集体评议,寻找漏洞和不足,结合自己的理解重新再创作两幅插图,作为当场的展示。本课的提问设想事先是无法准备的,因为学生如何进行辩论,会有什么措辞,教师在课前并不知晓,男女双方的辩手也不知道对方会使用什么招数,一切全部是课内的当场发挥。我在课前强调了一点“辩论的依据是课本”。因为我估计学生可能会辩论一些枝节的问题,我希望通过辩论能对课文的整体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了解,对文中的主要人物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评价。整堂课按照介绍、辩论、展示、再辩论的方式进行,最后是问卷检测。

四、 教学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采用的是图画结合辩论的方式,从课文本身来看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原文重在“论”字上,语言和形象毕竟是有明显的差异,应该讲是给学生出了一个难题,也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但我的教学初衷不是要求学生通过绘画和辩论一下子把握住文章的精髓。其实,对于学生我没有明确的要求,他们能说多少是多少,说得对或者不对(对照认可的标准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要敢说,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每个人对文章都有自己的理解,学生也是如此,她们把理解转化成图画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总有他们自己的道理,我想这就是我这节课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不能令我满意。首先,学生在辩论中往往枝节问题化时太多(以至于检测的时间显得仓促),我不得不中止一次,以提醒双方辩者要以课本为依据,看来此类课教师课前的指导要加强,重要的注意事项要明确。其次,辩论四组图画共八幅显得多了一些,原本我打算让课堂内的其他学生也可以随机发问,增加辩手辩论的难度,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从教学实际来看时间明显不够,所以,我觉得不妨重点突破“指挥作战”这一环节,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上一页  [1] [2]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3篇)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