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遇李白,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任左拾遗。被贬后投严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冬死于岳州舟中。
有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其诗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提供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其诗风格沉郁顿挫。与李白合称“李杜”。
三、品读诗文
1、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学生听诗文,初步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2、再读诗文,体会情怀
生自读诗文,师生共同探究诗文,
问题: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何种情怀?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望月之久,忆念之深﹜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独看则泪痕不干,意在言外。﹜
理解:月夜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理解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问:首联到底写谁思念谁?(抓住“鄜州、闺中”)
引导:明明是杜甫写的诗,应该是“今夜长安月,思念鄜州妻”才对啊。怎么反而写妻子思自己呢?
明确:不说自己思家,却说家中妻子思念自己,更见思家心切。
问: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明确:借人映己
妻子明明有儿女在身边,怎么说是“独看”呢?
我们来看颔联,就可理解: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因为儿女还小,他们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得父亲,也不理解母亲对父亲的思念,所以,妻子只能“独看”。这里用小儿女的不解忆衬托妻子的“独”。
今夜只独看,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 月而“共忆”的往事吗?
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很长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更是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理解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为什么会“湿”,为什么会“寒”?
妻子一个人久久望着月,她的如云鬟发大概也被夜里的露水沾湿了吧?在皎洁的月光下,她白玉般的手臂,或许也感到寒意了吧。明确:突出了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痴。不知不觉就已经夜深了。其实是烘托出自己对妻子家人的思念之切。
理解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盼?
诗人想到妻对他的关注之切,于是他自然而然地在尾联中表达了他个人的愿望:将来在什么时候, 战乱平息以后,夫妇二人能共倚薄幔,同庆团圆,共诉离情,让月光照干她俩脸上的泪痕,那该是何等的欢乐啊!
小结:古代诗话有“诗眼”的说法,认为“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今人认为“诗眼”就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词句。请指出这首诗的诗眼来?
3、三读诗文,品味语言
小组内再读诗文,寻找诗眼。
诗 眼:独看 双照
“独看”从对面着想,虽只写妻子的“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蕴含其中;
“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希望寄于不知何时的“将来”。 独看:浸透了天下乱离的悲哀。 双照:反射出和平团圆的理想。 这两个诗眼对全诗主题表达起了关键作用
四、 背诵诗文,探究特点
同桌讨论,本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正解: 1.炼字精准。2.艺术构思巧妙。
(1.炼字精准:一二联中,“怜”、“忆”与“今夜”、“独看”联系起来看,则意味相当深厚。明月每月可见,特写“今夜”,又是“独看”,可以想见有往日的“同看”和将来的“同看”。将来的“同看”由结句点明,而往日的“同看”通过这二联和相关材料的分析可以了解清楚:安史乱前,杜甫曾困守长安十年,其间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共同度过的。这期间夫妻二人一定曾共同看过明月,留下的记忆应是很深刻的。当长安沦陷后,一家人逃到羌村,与妻子同看明月也一定会回忆起在长安时看明月的情景,一定是不胜酸楚的 !而如今,妻子一人在羌村“独看”明月又是“忆长安”,这“忆”不仅是辛酸,更是忧虑和惊恐的。那么,往日与妻子在羌村看月而“忆长安”,尽管百感交集,但毕竟二人团聚;如今只有妻子一人“独看”月而“忆长安”,“小儿女”们又天真幼稚,哪能为其分忧解难呢?此一“怜”字,可谓饱含深情,感人至深。
2.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将“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显著。
3.表现手法独特。采用“借人映己”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感情曲折而深刻,含蓄而有味。
五、总结
《月夜》是杜甫的言情之作。诗人抒写的是望月思家的离愁别恨。情怀万种,最能触动人的是人之至情,秋夜望月,思家生感,是这首诗的主题。我们试把诗人陷身贼中的同期作品结合起来考察,便不难看出,这首诗正好代表杜诗风格的一个侧面,沉郁的情调所含蓄的感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愁人思妇之作,更是流离兵革中的苦痛:这就是诗中提到的“忆”。望月生“忆”,是诗人忆及家人之情,也是合乎情理的想象。由“今夜”的“独看”,设问“何时”能“双照”,“双照”而带上“泪痕”,来日必将共忆同诉的也就必然是彼此经历过的国难和家愁了。《月夜》的感情倾向,竟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这么脉脉相通!感情常常显示出作家的思想深度,即便是这么一首抒写一己之情的诗,也饱和着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息,由个人的遭遇和不幸透露了那个战乱的现实,因而,《月夜》不失为杜甫诗中独具特色的佳作。
六、作业
背诵《月夜》,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
附:板书
月 夜
---杜甫
今夜 独看。
望月思家 思家生感 向往和平
何时 双照?
tag: 教学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