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县锦屏中学教案
七 年级 语文 学科
2012—2013学年 下 学期
课题
《月迹》
课 时
1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月亮在中国人民情感生活中的影响。
2、体会孩子心中的月亮和孩童特点的语言。
3、把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⒈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⒉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文中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上的印章”的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指导法 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月光皎洁的夜晚吗?每当你看见大如银盘的月亮,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呢?(让生自由回答)那么当你看到月亮时,你会想起哪些咏月的诗句或歌曲呢?(学生答)由这些古诗或歌曲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月亮多被人们寄寓了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随着贾平凹一块去寻找一下月亮的踪迹,看看会有什么新发。
(二) 整体感知课文
1、仔细默读课文,说说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沙滩)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板书:“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2、仔细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我们”寻月的过程。
明确:寻月所见: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清清晰晰有什么东西,原来是桂树,并不知道还有人。又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又突然在各人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3、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怎样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过程?
明确: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有“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河中寻月,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课堂练习
读准生字
满盈(yíng) 屏气儿(bǐng) 骨朵(gū) 面面相觑(qù) 倏忽(shǔ) 袅袅(niǎo) 嫉妒(jí dù) 锨(xiān)
课堂小结
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课外作业
课外搜集摘抄关于月亮的诗文名句。
板书设计
月 迹
屋中之月——失望
院中之月——争执
沙滩之月——满足
寻月 追求美
景 情
教学反思
峨山县锦屏中学教案
七 年级 语文 学科
2012—2013学年 下 学期
课题
《月迹》
课 时
1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2、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比较了解以孩子的视角写不同主题的文章。
教学重点
1、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2、准确领会文章的主题。
3、两篇文章的比较、感悟。
教学难点
对“大家都觉得满足”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指导法 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贾平凹的散文《月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散文的特点,了解了作家贾平凹以及对课文的行文线索作了讨论。这节课我们继续对文章进行深入细致地学习。
二、分组讨论课文内容 。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明确: 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 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寻月寻出了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
2、“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3、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明确: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4、在文中,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奶奶是一个童心未泯,对生活充满爱心的一个人。她了解、爱护并有意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引导孩子们发现、感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课堂练习
解释词义 :
掬:用两手捧
锨:掘土或铲东西用的工具。
面面相觑:因惊异而下说话,只是互相望着。
tag: ,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