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是台湾当代著名的诗人,因其诗歌《乡愁》流传甚广而称“乡愁”诗人。作者写作《当我死时》,正是他在美国西密西根洲立大学讲学的时候,他不能亲见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复兴,只能看着祖国的地图,抒发对祖国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生学读诗,最大的困难就是挖掘不出诗歌语言中蕴含的丰富意义,也就是说不大懂得诗歌语言造句用词的技巧;其次是不能体会出诗歌中所用意象深藏的意蕴。而要全面地理解这一些,又不是读这一首诗就能了解的。但是,我们可以从教学这一首诗出发,让学生去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技巧与所选择意象的意味。
《当我死时》虽然不长,但由于其内含深刻,意蕴丰富,还得用一课时教学。在这一课时内,可以从如下问题入手实现教学目标。
(1)多遍朗诵全诗,读准字音,读出感情,直到能够背诵。
(完成这个教学内容,先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亦即朗诵。注意,这里提的是朗诵而不是朗读。也就是要求学生朗诵出诗味。要知道朗诵是与朗读有些不同的。当然。第一步是要读准字音,这是朗诵好的最基本的前提。这样几个词的读音与意义必须让学生重视:瞭望、餍、饕餮、鹧鸪。第二步,让不朗诵能力的学生进行朗诵展示,说一说自己的朗诵体验,然后师生一起进行朗诵训练的评价,借以提搞学生的朗读水平。第三步,朗诵能力比较
(2)死亡是一件痛苦的事,但在余光中的这首诗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读完全诗后说说你的理解。
(这是对这首诗的整体内容的把握。相信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只要说得言之在理就行了。当然,学生说自己的理解时,老师一定要求学生要抓住诗中的句子,说得言之成理,不然就会形成架空的认识与分析。预设结论:死后能安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能“坦然地睡(死)去”;死时能听到安魂曲样的长江、黄河奔腾的水声;“整张大陆”是死去时“最纵容最宽阔的床”;“我”从遥远的空间(美洲大陆)瞭望过祖国的大陆;在漫长的时间思念过大陆。等等。有了这些,“我”死了都满足了。)
(3)结合有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联想与想像的。
(把长江、黄河比喻为母亲;整张大陆是我睡(死)去时宽阔的床;长江、黄河的水声是安魂曲;长江、黄河是两管乐器;新中国象征着黎明;地图代表着整个祖国。想像奇特,并且很美。)
(4)品读诗句:A.“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餍”和“饕餮”这两个词的本义是什么?它是语境意义的什么?在词语的运用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B.诗中用“最母亲”修饰“国度”,用“最纵容”修饰祖国这张床,这里的词语运用有什么特别之处?诗句的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关于这两题的理解,可以参看教材注释,教师用书里的“主编导读与词句品味·积累的说明。关于诗的语言品味,或许学生学有不理解的,可以让学生提出来解答,但这是两处最难的地方,老师可以先前做好预设。)
(5)结合诗中的句子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
(参看阅读练习解答,P47。)
教学《当我死时》这首诗,完成以上问题也就可以了,但是,如果学生程度较高,我们还可以进行拓展。
拓展一:与《乡愁》进行比较,说说两首诗内容与抒发的情感的相同与不同。
拓展二:诗中说重庆是“多鹧鸪的”,结合下面这些诗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说说鹧鸪这个意象的意味。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萍茫茫鹧鸪飞。”
——唐朝张籍《湘江曲》
(借鹧鸪之意象抒怅惘之离愁。)
“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
——清代尤侗《闻鹧鸪》
(因其声凄切,常寓艰难之处境,惆怅之心情。鹧鸪声里,陌上行人前路无测,凄苦之绝境可见一斑。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和,郎从何处归?”
——李益《鹧鸪词》
(闺中女子,思念远方情郎之愁绪.相思之苦,含蓄而致韵。)
(在古典诗词中,鹧鸪多含有离别,悲情,爱情,相思的意味。这余光中的这首诗里,鹧鸪意象含有作者离别祖之情,去国怀乡的悲情,客居他乡的相思之情。对于程度一般的学生,让他们熟悉这些诗,初步了解鹧鸪在古典诗词的特有的意象,也是有益的,但不做更高的要求。)
tag: 教学 ,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