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断想》学案导学案例浅析
府前中学 于向青
进行学案教学将近一年了,从去年的初体验到现在的熟练运用,我觉得学案教学确实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改变了多年来我们只是站在教师自身的角度思考、设计教学方案,有时甚至简单的重复既定的教学“套路”,在课堂上,学生仿佛看客一般观看着教师的“演示”,机械地与教师配合,重复着教师设计的教学流程。
“学案”教学是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精神,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而教师应在学案设计中变换视角,从学习者的角度来预设教学过程,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相应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并且学案的设计更多着眼于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的指导,不但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在自身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享受语文。学案设计理应依据学习的内容、目标和学习者的情况而定。下面是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学案设计的几个片断。
【学案设计】
一、整体感知
在学案的开头部分,依据“学生易学易懂的知识课堂上不教”的原则,设立各知识点的“导学探究”,主要是将文常、字词等基础知识内容编制成基础检测题,让学生自我检测自学完成。让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先行一步”,做到“我要学”,并认真预习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完成几个思考题。上述任务须要学生课前完成,上课时教师再抽测、订正,进一步巩固理解。
(一)积累、理解字词。
瘠薄( ): 沉湎( ): 孱( )弱:
浩瀚无( ): 愤mèn( ):
(二)通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
1、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围绕地下森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请你试着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提示:用四字成语),并做一些解释。
例如:坚韧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设计意图:缺失目标的引领,会导致学生阅读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或信马由缰,不得要旨。通读文本,不是随心所欲、目无目标、蜻蜓点水式的乱读,教师要求学生着眼于整体,不拘泥于局部,可通过重点阅读标题、开头、结尾、过渡段等内容,把握文章的基本思路,明确思维指向,形成鸟瞰式状态,产生一种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感觉,激发其积极探究的强烈冲动。)
二、深入研讨
“问题研讨”应当是课堂教学的最精彩部分,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及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而拟定讨论题,作为课堂上的主要话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以“文本”为本,深入研读,大胆想像,科学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通过个体“努力”和合作“学习”得出合理结论。
【学案设计】
1.细读课文,思考:那个“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的峡谷,成长为“蔚为壮观的森林”期间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
2.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
方法链接:归结文章主题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
(2) 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
(3) 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4) 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有助于把握文章主题。
3.作者将丰富的感情贯穿于字里行间,语句“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什么感情?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5、课文的语言很美,究竟美在哪里?请同学们用你的慧眼去发现,用你的心灵去感悟,用你的语言来描述,用你的感情去体验,并用“_______这句话很美,美在_______”的句式作简要的,分析并仿照这些美句造句。
方法链接:赏析语言可以选取下列角度:
A、用词美。赏析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音词。
B、修辞美。体味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
C、哲理美。体味文中富含哲理的语言,理解句子的含义。
示例:
“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森林雄伟壮观的特点,对偶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韵律感。
6、你自己还发现了什么问题?说出来,全组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倘若一直停留在表面上,获得的只是感性的表象认识,教师借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欲,由此自然激发其发现欲。上述几个问题,实际上是从探究向发现的纵深过渡,完成阅读的高效、有效性;另外教师给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空间,于合作探究中释疑、生疑,提出不懂的问题,相互启发,思想互相碰撞,问题迎刃而解,并溅放出创造的火花。)
(这一层次的阅读,设置第2个问题,其出发点则为:文章以作者赋予的地下森林之不屈精神、奉献品质,以此贯穿全文,组织材料,帮助读者弄明散文的特点。设置第5个问题的目的是:通过对语言美的欣赏,重点让学生品味描写景物的美句,并教给学生品味的方法,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去发现,在心灵感悟与情感体验中与作者的思想情感发生共鸣,于景中悟出情来;仿句造句练习,旨在指导学生深刻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含义,学会“景中寓情,情因景生”的写法;)
三、拓展迁移
当问题讨论渐进尾声时,学案又设计推出一系列由教师精心设计或精选的具有一定思考容量、小巧的拓展题目——让学生在巩固教学重点的基础上发展思维能力。把本节课教学推向新高潮,同时温故知新,使学生有更大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发散性地融会已掌握的知识,并在和谐互动中落实教学三维目标。
【学案设计】
1、回忆《爱莲说》《马说》等文章,想一想,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2、《地下森林断想》一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仅仅是描述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和现状吗?
3、我们在人生的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而荆棘丛生,时而狂风暴雨,不可避免地要遭遇许多坎坷,那么,地下森林的哪些品质能激励我们在逆境中崛起,胜利远航呢?
(教师引导学生联读了运用托物寓意手法的同类文章,在横向联系知识内容时,作者的写作意图就见山露水,读者很自然地悟出了蕴含其中的哲理)
四、学习小结
学案的最后一部分,是由学生自行完成的“学习小结”。让学生学会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节课要点,学会总结规律,形成知识网络。进而达到当堂掌握和消化的效果,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总之,学案教学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科学地把握知识内容,有利于准确理解,提高其学习效率,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起步阶段,学生要借助学案自学,做好学习笔记,可能一时不适,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适应的。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将变得更为融洽,以后的教、学就更为轻松自如。学生有准备、有侧重地听课,提高了听课的质量和效率。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之间互动增强,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与施展。
tag: 地下森林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