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赏析
(一)《狗•猫•鼠》赏析之一
这一段主要分析了自己仇猫的原因。一是由于猫要吃比它弱小的动物,比如雀、鼠,既要吃它,又不一下子吃它,先得反复盘弄、戏谑,“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二是猫有一副媚态,它看见比它厉害的动物会害怕甚至献殷勤。鲁迅在其他教学设计>文章里也讽刺了猫的貌似折中、公允。鲁迅实际上还分析了仇猫的第三个原因,即讨厌猫在人需要安静时它却吵吵嚷嚷。今人拍摄的电视连续剧《鲁迅与许广平》中还特地加了鲁迅夜间看书心境被猫搅得不安宁时,特地出来用长竹竿赶猫的镜头。
(二)《狗•猫•鼠》赏析之二
开春以后,夜里往往可以听到老鼠发出“咋咋咋咋”的叫声,好像人数铜钱的声音,绍兴人称之为“老鼠数铜钱”。其实,这往往是蛇在追它了,它才发出这种惊恐绝望的叫声。鲁迅有一次看见一只受伤的隐鼠,起初以为是伏在横梁上的那条蛇咬的,后来才知道是长妈妈踏的。鲁迅此间同情小隐鼠(鲁迅当时不知道,隐鼠,即鼷鼠,又称甘口鼠。虽是一种很小的家鼠,但啮人有毒),还是为了反衬他的仇猫。
这一段写得最有趣的是墨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工具书《辞海》中未见“墨猴”条。鲁迅所知道的关于墨猴的趣闻是听他父亲说的。鲁迅未见过墨猴,见隐鼠舐吃墨汁,就权当它墨猴了。
(三)《阿长与〈山海经〉》赏析之一
夏天睡觉的时候,人往往不盖被褥,所以睡觉的神态在近边的人可以一览无余。长妈妈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妇女,不太检点自己睡觉的姿势。也可能由于太疲劳或有利于散发体热的原故,她两脚两手伸开,“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这个描写真是太形象生动了,以至看过这篇散文的人最难忘的一个细节大概就是这个了。长妈妈既然“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这就势必“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这一大一小、一“主”一仆的夜间细节也太有趣了,虽然未见任何对话,但长妈妈的性格已从床上见出一斑了。
(四)《阿长与〈山海经〉》赏析之二
鲁迅童年时渴慕绘图的《山海经》,“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的”。这位叔祖指周兆蓝。字玉田(有的资料上说字玉泉),别字琴逸。清末秀才。鲁迅叫他蓝爷爷。他与鲁迅祖父周介孚是同曾祖的兄弟。他爱种花木,又喜看书、填词赋诗。他的书房里有不少配上画图的书。“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这一说就更加增添了童年鲁迅的好奇感、神秘感、向往感。《山海经》是古代地理著作,共18篇。作者不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其中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故事,比如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的故事。长妈妈颇费周折买来她误听为“三哼经”的这本书后,童年的鲁迅就更爱搜集绘图的书了。这有利于他培养多方面的爱好。
(五)《二十四孝图》赏析之一
鲁迅先生为什么说,童年时请人讲了《二十四孝图》中的二十四个故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作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因为二十四孝中有些故事实在荒谬。比如《尝粪心忧》说:“南齐庾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医学上只听说有观粪便看病情的,而没听说过尝粪便的。父亲病重,儿子尝粪便,难道是为医生提供配方根据吗?父亲病重,儿子拜北斗星辰又有何用呢?鲁迅认为,二十四孝中有些好学,有些实在难学或者说不能去学。
(六)《二十四孝图》赏析之二
“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这里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七)《五猖会》赏析之一
这里首先突出了“我”如何想看五猖会的心情,因为五猖会“是我儿时所罕见的一件盛事”。五猖,“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这句话语意有些歧义,歧义来自“有考据癖的人”话语的本身。它也许指一个神的名字,也许指五个神的总称。鲁迅接着讲,如果只指一个“五通神”“并无确据”。鲁迅知道或看过的五通神则是五个男人,面目神态“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少年的鲁迅大清早起来,而且已经高高兴兴看见工人已把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陆续搬下大船了,可偏偏在这个时候,父亲要他回到房里去背《鉴略》,这就使少年鲁迅刚才的喜悦之情到此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正如书中所说,“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我”苦苦背书的时候,“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这就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这简直有点类似《红楼梦》中贾政要打贾宝玉的场面了。难怪后来“我”虽然去了,兴致却大减。
(八)《无常》赏析之一
本书前文已说过,绍兴人呼无常鬼有两种。一种活无常,一种死无常(或称“死有分”)。那时人们最愿意看的是活无常,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活无常“活泼而诙谐”,二是形象奇特。“单是混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头上的特征更为明显,戴着“一顶白纸的高帽子”。此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手里拿着一把破芭蕉扇,活像济公。据旧时民间的说法,无常的职能是“勾摄生魂的使者”,面孔当然不可能是慈善的、温和的。他绝不包庇任何人,始终是铁面无私的。少年鲁迅对于“死”,还不可能像晚年那么坦然。他对无常的兴趣不过是出于少年的好奇心理。
(九)《无常》赏析之二
这里写戏中的无常。因为,要看动态的无常形象,最好是看舞台上的无常了。看戏的场景还是像《社戏》中所描绘的那样,是在船上看的。戏中的无常“一出台就须打一百零八个嚏,同时也放一百零八个屁,这才自述他的履历。”不知鲁迅是否运用了夸张?演无常的演员一出台如何打一百零八个嚏,同时也放一百零八个屁?“一百零八”在中国古代虽然是一个神秘的数字,但小丑做这种“打喷嚏”、“放屁”的假动作,要作那么多,观众耐烦吗?由于旧社会文化生活贫乏,所以人们看这些戏也十分来劲,甚至通宵去看。
《无常》中引了一段无常的唱词,这段唱词,全部是用绍兴方言写成的。是鲁迅对当时民间文艺的生动采录。他突现了无常“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的内心世界。
(十)《无常》赏析之三
如前所述,这一段,又顺及刺了一下陈西滢之流。这里需要对“阿领”解释一下。“阿领”是绍兴地区的一种称谓,指前夫的儿子,是母亲再嫁时带领来的。绍兴人习惯在一些人的姓氏或名字前加一“阿”字,如阿桂、阿长、阿二等,故称阿领(绍兴俗称“拖油瓶”,含贬义)。绍兴赛会中的阿领,实际上是小无常,衣服容貌与活无常一样,只是年岁很小。
(十一)《父亲的病》赏析之一
《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充分显示了鲁迅幽默讽刺的拿手本领。《父亲的病》本来是一个很沉重的题材,但正因为鲁迅非常不满当年那些所谓“名医”的折腾人,拐弄人,所以行文充满了幽默,使得一个本来是沉甸甸的题材变得十分耐看,甚至令人时而想笑了。这种幽默也就成了西方人所说的“黑色幽默”了。在中药中,有些“药引子”是需要的,但有些“药引子”,如“蟋蟀一对”,而且还要是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这就有点玄了。所以鲁迅顺便又讽刺道“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难怪“父亲”对这些药方、药引子以至医生也怀疑起来了,几次“摇摇头”,远非只是对高昂药费的非议。
(十二)《父亲的病》赏析之二
这一段是令人十分感动和揪心的。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也包含着真实的父子情感。戏剧作家、电影电视作家最看重和要抓取的大概就是这种相反相成的感人细节了。儿子喊声越高,悲剧力量越强。不过,鲁迅本人对当年在父亲临终时自己的高喊,又持忏悔态度,他怪恨衍太太,如果不是她的怂恿,他不会那样大喊大叫,而应该让父亲安安静静地死去。因此“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看了这些充满真情的句子,还有谁相信周作人对其中真实性的怀疑呢?
,旧来的意味留存——《朝花夕拾》导读tag: 朝花夕拾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