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烟台市三月份统考文言文翻译及诗歌鉴赏
选自《二十四史全译·宋史》 编辑:臧雷
杨文仲字时发,眉州彭山人。七岁丧父成为孤儿。杨文仲年满二十岁,因熟知《春秋》受贡举。
淳祐七年,杨文仲因太学考试第一名进入太学。九年,又因公试第一名升入内舍。当时进谏途径相当闭塞,因为季冬十二月打雷,第一个带领同舍生向朝廷申诉极力论说时事,有这样的话:“上天原本不生气,是人刺激使天发怒。人原本没有意见,打雷使得他们发话。”一时争相传诵。宝祐五年,进士及第。遭母丧,服丧期满,正逢从叔父杨栋由婺州知州任上罢职回家,寄居余杭,杨文仲前去访求伊、洛之学。
(杨文仲)被转运使印应飞辟举收入幕中。明断寡妇的冤案,印应飞全部听众杨文仲的建议,并且推荐他。(杨文仲被)召入担任户部架阁。后又升迁国子博士。请求补外,差遣为台州通判。旧例,长佐崇尚奢华,
盛夏,建造宗阳宫,拆迁百姓房屋,京城地区骚动不安。杨文仲上疏劝谏:“迁移民间的聚居地,作为焚烧香火的庭院,不能算是好的计划。陛下承继祖宗的皇位,难道认为黄、老的住处很重要吗。”第二天当面上奏,更加诚恳周到。又因解救太学教谕彭成大触犯了贾似道,出朝为衡州知州。运送军饷有办法而百姓没有受害,以所应当得到的米八千石建思济仓。当时大元朝的军队渡过长江,京城地区受到震动,朝廷官员有很多逃走,侍从班只剩了杨文仲一个人,朝廷下诏表彰在朝不离去的人加官二级。杨文仲病得更加厉害。三次上疏请求退休,改为泉州知州。
蜀道后期 张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这首诗是张说在校书郎任内出使西川时写的,虽只寥寥二十字,却颇能看出他写诗的技巧和才华。
一个接受任务到远地办事的人,总是怀着对亲人的眷恋,一到目的地,就掐指盘算着回归的日期,这种心情是很自然的。但张说能把这种幽隐的心情“发而为诗”,而且压缩在两句话里,却不简单。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客心”是旅外游子之心,“争日月”,象同时间进行一场争夺战。这“争”字实在下得好,把处在这种地位的游子的心情充分表露出来了。“来往预期程”,是申说自己所以“争日月”的缘故。公府的事都有个时间规定,那就要事先进行准备,作出计划,所以说是“预”。十个字把诗人当时面临的客观情况,心里的筹划、掂量,都写进去了,简炼明白,手法很高明。
这十个字又是下文的伏笔。本来使蜀的日程安排是十分紧凑的,然而诗人回归之心更急切,他要力争按时回洛阳。他是洛阳人,在洛阳有家,预期回归,与家人团聚。
下文忽然来个大转折:“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不料情况突变,原定秋前赶回洛阳的希望落空了。游子之心,当然怅惘。然而诗人却有意把人的感情隐去,绕开一笔,埋怨起秋风来了:这秋风呵,也是够无情的,它就不肯等我一等,径自先回洛阳城去了。
这一笔,妙在避开了率直无味的毛病,而且把人格化了的秋风形容为“无情的秋风”。这秋风先至,自然要引起许多烦恼。可以试想,秋风一至洛阳,亲人们必然要翘首企盼;而自己未能如约的苦衷就更不用说了。淡淡一笔,情致隽永深厚。
在这里,诗人到底是埋怨秋风,还是抒发心中的烦恼?诗中没有明说,颇费人寻绎,正是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不过可以想见,诗人对于这次情况的突然变化,确实感到意外,或有点不满,不过他用的是“含蓄”的语言罢了。
张说早些时就写过一首《被使在蜀》诗:“即今三伏尽,尚自在临邛。归途千里外,秋月定相逢。”归期定在秋月,即此诗所谓“预期程”。不料时届秋令,秋风已起,比诗人“先至洛阳城”,他却落后了,即诗题所谓“后期”。秋风本是按时而起,无所谓“先”;只因诗人归期“后”了,便显出秋风的“先”来。两首合看,于诗中的情味当有更深的体会。
tag: 诗歌鉴赏 文言文翻译 烟台市 统考 , 高考复习辅导,高考复习辅导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复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