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饰语是否缺了修饰对象。词与词的连接中,中心语可以没有修饰语,但修饰语不能没有中心语,没有中心语,修饰语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了。例如,“他有一个水灵灵的妹妹,有一个聪明、大方、小巧、机灵、自然。”后一单句缺了中心语“妹妹”。这种情形常常结合句子主干来考查。
第三种情况,对等位置词语的连接是否“连贯一致”、“清晰有序”、“完整表意”。单句内部词语的连接,除了主干连接、修饰语中心语连接外,还有若干修饰语或中心语、关联词语的连接,我们简单地称为对等位置词语的连接。
1.相同或相近语义是否构成重复,包括同义词或近义词构成的语义重复和大小概念并列构成的语义重复。前者如“非常厉害之极”,“非常”与“极”构成语义重复,又如“胜利凯旋归来”,“凯旋”就是“战胜归来”之意,与“胜利”、“归来”都构成语义的部分重复;后者如“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和中小学教师重视”,“文教工作者”是大概念,包含“中小学教师”,二者构成语义的部分重复。例如: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农业生产不能违反经济规律和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B.半个世纪以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全国20多个省,800多个县,测量、摄影、分析、研究的古建筑和文物达2000余项之多。
C.我们沿着澜沧江边的一连串村寨进行了一次远足旅行。
D.我国80年代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创办,被誉为20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
正确答案是D。A“经济规律”隶属于“客观规律”,大小概念并列构成语义重复;B“文物”和“古建筑”大小概念并列,构成语义重复;C“远足”和“旅行”语义相近,构成重复。
修改语义重复语病的方法是:纯粹是毫无深意的语义重复,则去掉其中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如果要强调其中某一语义,则在要强调的词前加上表示强调的词语。上例中A改为“农业生产不能违反客观规律,尤其使经济规律”,B改为“文物(包括古建筑)达2000余项之多”,C去掉“远足”、“旅行”中的一项。
2.对等位置的词语顺序是否恰当。同是修饰性词语位置关系有一定的规范,典型的考题是1992年全国语文高考的语序试题,“她是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正确的语序是,“她是国家队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女教练。”其中蕴涵的修饰语语序规范是“领属性的词语+指示代词或数量词+动词短语+形容词+名词”。一般说来,语序的变化会产生修饰关系的变化,以修饰关系的疏密决定位置的远近,关系越密挨得越近。如,“在距今6000年左右,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出土的彩陶器皿,所绘的花纹变化多端,绚丽多彩。”“在距今6000年左右”是直接修饰“彩陶器皿”的,要放到“彩陶器皿”之前。此外,有递进关系的词语前后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如,“他能领会并运用这一原理。”“领会并运用”的前后位置不能调换。
3.对等位置的词语是否连贯一致、完整无缺。汉语重要特征之一是对称性,无论节奏上还是语义上都讲究对称,不少关联词语、修饰性词语会成对出现,如,“以……为……”,“不是……而是……”,“不管……都……”,“尽管……却……”,“不……不……”,“货真价实”、“两败俱伤”等等,这时就必须做到前后一致,完整无缺,二者变一或缺一不可。常考的两种情形是关联词语的一致与完整、否定肯定的一致与完整。否定肯定的一致与完整有两种常考的形式,一是多重否定造成表意混乱,一是肯定否定的不对称造成表意不完整。前者如,“他是一个优秀学生,谁也不能否认他不是一个优秀学生。”后一分句三重否定使语意变成了“他不是一个优秀学生”,整个句子前后矛盾。后者如,“学习方法正确与否,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语部分是肯定否定两个方面,谓语部分只有肯定一个方面,不对称。下面看一道试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去做,才能做好。
B.内容正确与否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
C.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D.近几年来,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正确答案是B。A关联词语不一致,“只要……就……”,“只有……才……”;C“忌”是“不可”之意,与后面的“不可”构成否定之否定,双重否定弄反了该表达的语意;D“无时无刻不忘”,双重否定之后,变成了“时时刻刻忘记”,与后面“积累大量的资料”不一致。
这类语病改正的办法是:严格配套,前后一致。A改“只要”为“只有”,C去掉“不可”,D改“无时无刻”为“时时刻刻”。
第三步,检查单句的连接是否有问题
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前后分句是否清晰有序。前后分句间连贯不能做到清晰有序的毛病,通常叫做句式杂糅,本来应该是两个句子,先说一个,再说另一个,但偏偏把两个句子连接成一个句子。如,“雷锋同志有善于挤和善于钻的‘钉子’精神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这个句子应该拆成两个前后有序、连贯一致的分句,“雷锋同志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有善于挤和善于钻的‘钉子’精神。”
第二种情况,前后分句意义不连贯,整个句子表意不明白不完整。如,“此次植树助学公益活动,不仅能加快京郊地区的绿化建设,而且种下的主要是晚秋贡梨的树苗。”前后两个分句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连接,清楚地表明两个分句意义上有递进关系,但是前一个分句讲“加快绿化建设”,后一个分句讲“种下的是什么树苗”,前后说的不是同一回事,更谈不上意义上的递进了,所以前后分句都缺了与之相关联的分句,表意不明白也不完整。
第三种情况,叙述角度是否一致。前后几个分句的叙述角度应该保持一致,如果几个分句叙述的角度各异,就容易产生混乱,让读者前一会儿想到说的是这一回事,过一下又想到另一回事,阅读起来不流畅。常考的有两种情形。
1.人称角度是否连贯一致。首先是说事与说人区分开来,说人用人作主语,说事用事作主语,不要前一分句用人作主语,后一分句变成用事作主语,后者相反;其次,说人时保持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以及单数人称与复数人称的连贯一致,别中途换人称。
2.主动、被动角度是否连贯一致。从主动角度叙述,那就前后分句都是主动角度;从被动角度叙述,那就前后分句都是被动角度。
下面看一个实例: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句是:
A.《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B.灵芝姑娘牵着她的小鹿,喂饱了山上的灵芝草,饮足了灵芝泉里的泉水。
C.今天我们去参观高科技农业生产基地,走在半路上,忽然下起雨来,路滑得很,一不小心,摔了一跤,跌了个四脚朝天。
D.我本想这次能在家乡同你见面,回家后才知道由于你正忙着搞科研,不回来了。
正确的答案是A。B第一个分句叙述角度是人,第二个分句的叙述角度变成了“小鹿”,而且是被动形式,第三个分句的叙述角度是“小鹿”,变成了主动形式,三分句的叙述角度都不一致。C第一个分句的叙述角度是复数人称“我们”,到了第三个分句叙述角度变成了“天气”,第四个分句变成“道路”,第五个分句以后变成“我”,叙述角度变了四次。D第二个分句的宾语是一个复句,本来的叙述角度都是“你”,但第一个分句把“由于”放在“你”之前,从语意的连贯角度看,第二个叙述角度应该不是“你”了,如此造成了前后叙述角度的不一致。
结论:根据上面的阐述,判断和修改语病的基本原理和简洁方法,可以概括为“一条链”、“一原则”、“四要点”、“三步骤”、“七方向”、“十九法”。
一条链:句子是一根自行运转的光滑圆转的链条。
一原则:保持句子内部前后表达的一致性与完整性。
四要点:恰当、一致、有序、完整。
三步骤:
第一步,检查句子里单个的“词”是否有问题。
第二步,检查单句内部“词”的连接是否有问题。
第三步,检查单句的连接是否有问题。
七方向
连通“四要点”和“三步骤”,可以得出以下七个方向(空白栏表示可以成立;斜划线栏表示不必考虑):
恰当
一致
有序
完整
单个的词
单句内部的词
单句之间
十九法
根据历年高考命题情况,我们重点考虑十九个方面的问题,编为十九法:
词一级
1.查词语使用场合是否恰当。
2.查词语感情色彩是否恰当。
3.查词语表意程度是否恰当。
单句一级
4.查主干是否缺少必不可少的部分。
,高考语文判断和修改语病的基本原理与简洁方法tag: 高考语文 , 高考复习辅导,高考复习辅导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复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