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说:“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盘子里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所以我们才知道。”
太太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
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
太太明白了,向众人说:“我告诉你们。明天你们把别的菜摆在他前面,看会怎么样?”
朋友们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把鹿肉线放得离他最远,大家留意他吃什么。王安石开始吃靠近他的菜,桌子上照常摆了鹿肉,他竟然完全不知道。
还有一个故事说王安石在扬州太守幕府时,他彻夜读书。那时的太守是韩琦,他后来做了宰相。王安石总是苦读通宵,天将黎明之时才在椅子中打盹。等睡醒时,已然晚了,来不及洗脸梳头发,便连忙跑到办公室上班。韩琦一看他那副样子,以为他彻夜纵情声色,就向他劝导几句。
韩琦说:“老弟,我劝你趁着年轻,多用功念点儿书吧。”
王安石立在那儿未做分辩。在去职之时,他告诉朋友说韩琦不赏识他。后来,王安石的学者名气日大,韩琦对他的看法也有了改变,也愿把他看做自己的属下,王安石却很恼怒,事情赶巧是,王安石在京师接受朝廷一项高位那一年,正好韩琦罢相。王安石记日记甚勤,竟写了七十册,他曾有这样批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耳。”
但是王安石这个怪人,除去邋遢的外表之外,尚有不止此者。在他得势之前大约二十年之中,他之所以使人谈论者,是他屡次谢绝朝廷的提升。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意,因为从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到他四十六岁得势——那是他壮年最活跃的时期,共二十五年——他一直谢绝任命,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小吏。那是仁宗在位之时,国家太平,才俊之士咸荟萃于京都。王安石越谢绝朝廷授予高位之意,他的声誉越高。最后,朝廷上的官员皆急欲一睹此人的真面目。此时因为他除去以文章出文章出名之外,他位居太守,治绩斐然,行政才干之优,堪称能吏。他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创农民货款法,把他的新社会思想,实施了数项。正绩确实不错,也深得百姓爱戴。他以入朝为官的引诱一直视若无睹,直到仁宗嘉佑五年(1060),朝廷任命他为三司度支判官,他才来到京师。
(选自林语堂《苏东坡传》第七章,题目为编者加)
1.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所谓“逸事”,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关于某人的事迹。文中“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还有一个故事”等诸如此类的文字,可说是作者的一种笔法,既表明所写有来历有根据,但又能让读者看出其有别于正式的史书记载。
B.“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这句话主要是批评王安石虽有政治抱负,但又清高孤傲、不谙世事、自以为是。
C.文中特别写到王安石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而已”,意欲借此来表现王安石尤其看不起注重外表装扮的人。
D.人物传记往往采用叙议结合的写法,本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开头一段有相当多的文字就是作者对王安石的议论,围绕这议论,作者择事而写,写出了个以往不为人所熟知的“怪人”王安石。
E.虽然写的是古人古事,但作者却以现代人的口吻叙述,语言显得活泼易懂,读来有趣,这应该也是本文的可取之处。
【思路点拔】:B项的表述和文章作者对王安石的观点态度背道而驰,自然解说不当;C项是的解说不当原因是没有对此句话前后的语境出发,断章取义了,这里是说“韩琦空有一副好皮囊而已”。
【参考答案】:B、C
2.作者开篇就说“王安石是个怪人”,从文中的叙写看,王安石的“怪”表现在哪里?(3分)
答:
【思路点拔】:第①点可以抓开头一段中的“除去与他自已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一句,以及与韩琦的相处相关叙写概括;第②点可根据“洗浴换袍”和“吃鹿肉丝”等事例叙写作概括;第③点见本文最后一段作者的直接性的评议。
【参考答案】:①不善与人相处;②仪表邋遢,不重衣食;③屡次拒绝朝廷的提升。
3.对王安石屡次拒绝朝廷提升之举,作者说“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意”。你认为作者是依据什么而得出这个看法的?(5分)
答:
【思路点拔】:注意文中的相关叙写。根据文意,综合起来看,王安石是个自信、有政治理想、有才干、且不免自负,不太容易与人合作的人。由此,偏居一方而身为小吏,自为首领,又能躲避当时朝廷名臣重儒之间的竞争,在王安石看来,这样的日子更顺心惬意。可见,“他对入朝为官的引诱一直视若无睹“主要是如此的气质性格使然。
【参考答案】:①“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世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②敢于说批评上司韩琦的话;③有行政才干,却在偏远之地任职,治绩斐然
4.宋朝朱弁《曲洧旧闻》中有这样的记写:“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则然。苏明允着《辩奸》,其言‘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以为‘不进人情’者,盖谓是也”苏洵(明允)以“不近人情”言之,你同意这样的评价吗?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阐述。(8分)
答:
【思路点拔】:此题理解允许有不同看法。但应要求学生注意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结合自己平时阅读而获得的对人物的生平事迹了解来谈,力求做到有观点,有分析,言之成理,持之有据。
【参考答案】:略
【踩点热练】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高傲的匈牙利人
——专访钢琴家佐尔坦·科切什
作为国际权威的巴托克音乐诠释者,匈牙利国立爱乐乐团总监以及布达佩斯节日管弦乐团创始人之一,佐尔坦·科切什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强烈的匈牙利“民族自豪感”。
他有一头狂乱的白发,坐在长桌另一端,隐隐透出凌驾万人之上的“气概”;他声音高亢,通常只用匈牙利语说话,口吻让人联想到18世纪的东欧皇室贵族;他完全不屑于演奏员对其严厉指挥方式的憎恶,在音乐的诠释上固执己见;直到彩排的最后一天,他仍执意让工作人员去找法国诗人拉马丁《诗的冥想》的中文版,要在开场曲、李斯特的交响诗《前奏曲》前配上片段朗诵。
与他最敬仰的那位以孤傲狷介闻名的作曲家贝拉·巴托克一样,科切什时刻不忘他的匈牙利身份,不肯在其他民族面前低下那颗高贵的脑袋。他随身配备来自匈牙利的中文翻译,拒绝“炫耀”那口流利而纯正的英语。对于记者的英语提问,他的回答十分干脆:“既然你不是音乐家,那我何必把脑中的音乐式思维方式切换成语言式思维方式呢?除非同音乐家交流,否则我不说英语。”
与科切什大相径庭的是,本次音乐会的主角李斯特虽然是货真价实的匈牙利人,但因长期生活在西欧,对多种语言都颇为擅长,却唯独不会说本族的匈牙利语。科切什说:“作为出生于奥匈帝国时代的匈牙利人,这位现代钢琴技艺的开拓者直到1867年,皇帝特地在匈牙利为贵族加冕、承认匈牙利王国的特权时,才意识到自己的民族性,认识到需要对匈牙利音乐有所作为。”李斯特平生的音乐创作受德、法体系影响太深,要他亲自收集匈牙利各地农民哼唱的歌谣,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步入人生最后一个十年的他一心创建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为匈牙利音乐建立教育机制。因此,虽然科切什本人对李斯特的音乐并无特别的好感,但考虑到正是李斯特建立了最初的匈牙利音乐教育体系,并为匈牙利民间音乐书面化提供了可能,科切什表示,用李斯特的名义来吸引对匈牙利民族音乐的关注,也算情有可原。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专题三十九):实用类文本阅读tag: 高考语文 , 高考复习辅导,高考复习辅导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复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