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名句的识记与运用(4分)
(1)、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
。”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与统治者决绝的诗句是:“
, 。”
(3)、苏子卿曰:“明月照高楼,想见余光辉。”子美曰:“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庚信曰:“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梁简文曰:“湿花枝觉重,宿鸟羽飞迟。”韦苏州曰:“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三者虽有所祖,然青愈于蓝矣。
(4)、杨振宁教授在他当年的高中《国文》课本上曾称赞一副酒馆楹联为“绝对”,对联是集王维的《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和李白的《将进酒》“______________”两句而成,豪放、隽永、得体,可以说是珠联璧合,妙得天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20分)
《百家讲坛》拉开了“文化奶妈”的时代
老 愚
“《于丹〈论语〉心得》签售一日过万册”,这个新闻近几日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因为它不是个枯燥的阿拉伯数字。签售当日,我路过中关村图书大厦,看见好多人绕着楼排队,起先以为是商场要大优惠,他们在抢购什么东西,走近才知道,原来是为于丹女士讲孔子的签名售书。冬天的风在他们的身上肆意拍打着,蛇样的队伍却越来越庞大,从这样的人群旁边走过,心情颇为复杂。
央视《百家讲坛》火爆后,文化传承似乎找到了一条通向罗马的捷径。本来是闲人解闷的讲坛,成了普及经典文化的圣地。一批嘴皮子厉害的讲人次第登场,于此扬名内外,跻身学者兼畅销书作家的行列,名利双收。
自余秋雨始,文化找到了他的“传教士”,“传教士”先后找到了文化。人们买名著经典,只是为了装点门面,并不就去如饥似渴地阅读而要等待“传教士”的出现。比如,刘心武之于《红楼梦》,易中天之于《三国演义》,孔庆东之于鲁迅著作。从普及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现象令人欣喜。在一个精神无指向的时代,他们给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之路。
大批文化“传教士”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化传播的方式。我把讲解者称这“文化奶妈”,把这种传承方式命名为“文化奶妈”式——就是得有奶妈吃了文化之草,再挤出奶汁喂养嗷嗷待哺的文化学童。
“文化奶妈”出现的原因很复杂,但大致可找到这么两条:一是长期与文化的隔离,大众阅读理解能力极度下滑,已经很难弄明白老祖宗的字意了。这就需要人把文化通俗化,导入大众之耳。二是缺乏耐心,渴求速成。效率主导了人的生活,即使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也得服从这个硬道理。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体味先哲的精神情感,我们要的是结论,能让我们受用的东西。因此,文化方便面便大行其道。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要放声赞美奶妈的功劳。他们尽管不是最有水准的学者,不能给我们提供学术标杆,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传达出中国文化的魅力,使百姓愿意亲近文化。当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时候,有这样安慰国人的二手经典,当然不是坏事。
如果往深里思考,忧虑也不少。
已经出版的种种解释,都是个人化的探究与心得,毫无疑问,都在放大或缩小原著的思想空间,甚至背离原著主旨,把读者引向理解的歧途。在读者与经典之间,他们可能是桥梁,也可能是阻燃剂。出版一窝蜂,使咀嚼式文化产品急速繁殖,读者越来越懒了。由此造成的阅读依赖心理,将使名著远离人们,取椟还珠。
如果注意到《百家讲坛》的产业化动作方式,我们对其弊端就不能不加以警惕。在我看来,“奶妈文化”商业化操作的后遗症非常明显:首先就是急功近利,以市场定选题定人选,完全工业化操作,把精微的理解纳入程式化的规范里,长此以往必将形成恶俗的风气。其次,为了标新立异,对原著发挥离谱,靠过度解释吸引大众耳目。三是庸俗化家常化,经探究人性做幌子,把历史拆解成逗乐子的庸俗段子。
提醒咂巴奶头的文化童,你们吃的东西毕竟不是原汁,而是替代品,如果想弄明白中国文化的原味,一定要去啃原著啊!《论语》固然要看,但重在实行。孔子塑造了中国人的特性和行为准则,昭示了礼乐调和的人生境界。人之为人的奥秘皆在于此。用心去读,用力实践,《论语》才有价值,否则就只是滑稽的装饰。我们如果只是冲着某人的签名才去读孔子,孔子真的像艺术家金锋塑造的那样——要哭了。
18、对抢购“于丹女士讲孔子的签名售书”这种现象,作者有怎样复杂的心情?( 6分)
答: 。
19、请简要阐释“文化方便面”的内涵。从“文化方便面大行其道”这一现象,请分条概括这个时代有些人对中国文化的精神追求。(6分)
答: 。
20、文章用“我们如果只是冲着某人的签名才去读孔子,孔子真的像艺术家金锋那样——要哭了”结尾,其意图是什么?(4分)
答: 。
21、如何看待“文化奶妈”这一人文科学领域的传承方式?请根据文意,就作者的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答:
,2017届瑞安市三中五中两校高三期中联考tag: 瑞安市 , 高考复习辅导,高考复习辅导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复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