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缺乏门户派别的依傍,没有专门的兴趣。
(2)在下面的空格填上恰当的词语,使下面这段文字起到总结这一自然段内容的作用。注意前后的衔接,填入的字数可少于、但不能超过给出的方格数。
这就是说,学文艺的人入手□□□□□□□,后来□□□□□□□□,能凭高俯视一切门户派别,看出偏的弊病。
解析:
注意题干的提示,这最后一句是全段文字的总结。实际上,它与第一、二层构成分总的关系,所要填空的两处分别是第一层、第二层的概括,前者为“不能不偏”,后者为“要能不偏”。如果能考虑到第一、二层内容上的转折意味,答为“虽不能不偏”和“却要能不偏”,就更为准确。
答案:虽不能不偏 / 却要能不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运用所学习方法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步骤]
一、矫正训练
(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学案二(1)]
《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解析:
主观题目前成为考生竞分的主要战场。但是,很多考生在回答主观阅读试题时抓不着重点,失分甚多。其实,主观阅读题应当有它的答题步骤,阅读后先归纳“中心意思”。所谓“中心意思”与“中心思想”其实是两种概念:中心思想强调“思想”,即文章的深层次内函;中心意思强调“意思”,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考生只需要将文章主要内容归纳成一句“什么怎么样”就可以。例如本文就是写作者通过一位农民的表白了解了“阳光”的伟大含义。
14.声音应当听,为什么用想呢?其实本题就是“想”与“听”的区别对比。首先从基本层面来说,植物突破土地的声音我们不易察觉,只能想,另外从深层次来说,“想”加入了主观思考的意味,可以凸现作者对自然的品味探索。
15.正所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与稻子呈现相同颜色的农夫不正是,同时一种劳动者与劳动成果成熟之后的一种收获之美的象征吗?标准答案给了三点,我觉得强人所难,考生很难想出那么多含义,所以这道题出得不错,但答案太坑人。
16.文章反复强调“阳光”,正因为夜来香、昙花都夜间开花,所以称为“阴香”,这道题很容易。没有壮怀则主要是与农夫比较,与稻子比较,农夫稻子都是在阳光下劳动的一种象征,说夜来香昙花没有壮怀恰是为了强调后两者有壮怀。
17.其实文章最大的主旨就是歌颂劳动,歌颂阳光的生活。考生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二、巩固训练 [学案二(2)(3)]
分析及答案: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春天的梦》14题“作者写春天的梦,为什么要从冬天的雪花写起?”
分析:本题考查的就是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和对文章思路的把握。从全文看,《春天的梦》表达的是身处严冬的“我”对春天的渴望与呼唤,立足点在冬天,自然应起笔于冬天;而且文中吟咏雪花的诗句(比如“我忽地闻到了丁香的芬芳,听见了蜜蜂的歌唱……”等),又暗示了严冬中孕育着新春,雪花是春天的使者,并体现出作者对春的强烈期盼。此题答案可拟为:“①严冬过后是春天,严冬之中更易引起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渴慕;②作者觉得雪花是春天的使者,能给人以‘温馨的梦’。”
方法总结: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是解答阅读题必经的第一步。文章的结构是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而对写作材料进行精心安排的结果,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层次,必须首先对全文、全段有大体的了解,在答题时应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逐段弄清文章的段意、层意,这样方能理清思路。
14.①严冬过后是春天,严冬之中更易引起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渴慕。
②作者觉得雪花是春天的使者,能给人以“温馨的梦”。
15. 作者感受到的家乡的春天是短促的,寒冷的,风沙漫天的,充满生机的充满色彩的,给人带来希望的。(“短促”、“寒冷”、“风沙漫天”、“充满生机”、“充满色彩”、“带来希望”,每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五点即给6点。
16. 故都的解放,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答对“故都的解放”给2分;答对“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给2分,意思对即可。
17. 作者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表达出两层意思:寒冬中,春天是一个梦,她给人以温暖和希望;艰难时,社会的变革、人间的真情是充满春天气息的梦,她更能给人以温暖和希望。将“春天”和“梦”联系在一起,巧妙而有效地凸现了本文期盼春天、渴望变革、呼唤真情的主旨。
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层面分析出“春天”和“梦”的关系,给4分;分析出“春天”与“梦”在一起的效果给2分。意思对即可。
【2004年高考全国卷Ⅰ】《大地山河》第18题“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有一起的?”
分析:《大地山河》是一篇散文,抒写祖国西北大地的壮美,主要给我们展现了三幅画面:河流、高原和雪。这些画面中的情景,有的是作者所见,如在乌鲁木齐河看到马车涉河而过;有的是作者所闻,如延河涨水把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有的是作者所思,如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的意义;有的是作者所感,如面对西北雪景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当然,很多情况下,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是交织在一起的。所以本题答案可拟为:“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象把三幅画面有机地连接起来,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行文的线索。”
方法总结:把握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分析记叙文的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感情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等。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应首先把握全文的结构体式,议论文常见的结构体式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等。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应抓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要点。
18.(4分) 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像把三幅画面有机地连接起来,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行文的线索。
19.(4 分) 既要有宏观的把握,也要有身临其境的体察。
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
在空中你可以得到一个概括的印象,在地上走过你才能切实地明白高原之所以为高原。对西北高原的了解不是凭空可以想像的。
20.(6 分) 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带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 西北的雪似“空中撒盐”,带给人厚重、实在的感觉,它具有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同时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tag: 文章 现代文 , 高考现代文阅读,高考现代文阅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