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现代文阅读对现代文探究性阅读题概念的探讨

对现代文探究性阅读题概念的探讨

11-07 15:04:00   浏览次数:168  栏目:高考现代文阅读
标签:高考现代文阅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对现代文探究性阅读题概念的探讨,

探究

一、考纲解读:

(一)内容与要求:与全国其他省市不同,江苏2008年《考试说明》明确指出,探究题只在必考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出现,而在选考的实用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的阅读部分不设探究题。《考试说明》提出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要求是:(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命题解读:高考的探究题可以称为“限制中的开放性阅读试题”,具有“多元思维、适度开放”的特点。从考生的角度来看,其答案允许有不同表述,只要扣住题干要求,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但又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考生的解读必须和文本建立联系。题目的考查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思辨型。这种题型主要体现大纲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发掘的要求。换句话说,它主要着眼于作品本身,与一般的简答题的区别就是难度系数不同,要求学生深入思考,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对疑点难点展开分析。(1)、理解类——从不同层面发掘作品重要语句的丰富意蕴。例如07年广东卷第18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2)、评析类——对文本内容中某个疑点、难点提出问题,要求考生进行评析。例如05年重庆卷第21题“根据全文,分析作者对旧式宅院和高楼大厦的态度,并就文末‘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所蕴含的作者观点作出简要评价。”(3)、辨析类——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让学生充分发挥独立思考、辨析判断的能力。(4)、质疑类——质疑作品在思想内容或写作方法上可能存在的不足。

    2、拓展型。这里所谓的拓展,就是题目把涉及的内容扩大、延伸。要求学生从文本出发,按照题目设定的某种拓展方向去思考回答。这种题型重在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联系实际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更鲜明的综合性和开放性。(1)、社会拓展类——根据文本内容,联系社会现实回答问题。这类题主要特点是将对文本阅读后得到的收获拓展到社会,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2)、文学拓展类 ——根据文本涉及的语言文学知识、写作艺术,分析文本以外的作品。(3)、假设拓展类——对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提出假设而作答。例如07年山东卷第22题“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典例分析:  

                  (一)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叫做:“荒野无灯。”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这种恐惧不是对黑暗本身,而是对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长大了,常走夜路,在乡间,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我对黑暗的印象。天地浑然与漆黑的夜幕之中,天上无星无月,有时飘洒一些无端的雨丝,黑影幢幢,或是浓云或是山影或是树阴,黑暗在你面前悄然分开,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拢,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这时候,我往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搜索,直至一盏灯像萤火飞进心田,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火——一种热爱和感激之情。

   人生之旅,总会经常穿行于荒野无灯的境界,如火车会钻进漆黑的隧洞。当列车在长长的隧洞中穿行时,虽然身处险境,但作为乘车人,我们处之泰然,泰然是因为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是的,我们处于这个闹哄哄的世界,常常身处黑暗而不惊,有时来自一种盲目依赖和盲目信任。因为无知,反而坦然地生活于黑暗中,哪管死神正盯着自己。

   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独行夜路所带给我们的刺激。有时候我身处闹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两旁是红红绿绿的彩灯,而我却如处荒野,心里刮着凄冷的风。谁都可能产生这种体验,你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却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不仅在闹市里,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这种孤绝感。那些熟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对你说真话,没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靠无助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乞助和寻求怜悯是常被人采取的解脱方法,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难以摆脱的黑暗,它对每个人都同样严酷。这种黑暗也许是一个大时代的国家民族的浩劫,个人只分担了其中的一份;这种黑暗也许只是个人命运中的小插曲,诸如失恋、被诬、疾病等等,

   对其他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琐事。然而每个人在通过这段黑暗时所产生的心境是不同的,解脱的方式也会各异。

   说到这里,我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显眼,会左右我们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垂钓,是一种境界,能够不与人为伍的独钓又是一种境界,而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以前老师讲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

    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07年山东卷)

    [点评]此题分两问,都是开放题,似乎可以自由发挥。第一问,好像既可肯定其做法,也可否定其态度。但从原文“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可知,作者对这种态度是予以否定的。所以答案也必须反对“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消极做法,指出人生需要积极面对,人在孤绝之境也必须在心中点燃一盏温情之灯,不可用不正当的手段寻求解脱。如可以答成: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第二问,回答似乎更为自由,但必须联系全文主旨答题。文章说“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依据作者观点,应该围绕“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个中心作答。这类开放题鼓励考生纵向开掘,允许考生引申发挥。但无论试题如何开放,都必须紧紧抓住文本的中心或者作者的思想倾向答题。考生对这类试题极容易产生误解,似乎回答时可以信马由缰,因而也容易丢分。

(二) 麦  天

雷抒雁

    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色了。

    说到杏黄色,那些藏在叶底的青绿色酸杳,也比着劲,从绿叶上露出些艳红和淡黄的脸庞来。一整夜一整夜,“算黄算割”的鸟唱,吵扰着农人的甜梦,让人弄不清是梦是醒。

    麦天,真的要到了。

    关中人把收麦的日子叫麦天。麦天,是农人的苦日子,却也是大节日。许多年许多代以前,有一位叫白居易的诗人,有一天便是站在关中大地这金黄的麦田边,看着农人挥镰割麦,写下一些诗句:“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这首《观刈麦》的诗被叫做悯农诗。看着农人忙碌辛苦的劳作,想着他们艰难的日月,诗人难免不生出些感慨。这诗句于是便和麦子一同在田地里生根,一代一代生长着,收割着,被吟唱着。

[1] [2] [3] [4] [5] [6]  下一页

,对现代文探究性阅读题概念的探讨
《对现代文探究性阅读题概念的探讨》相关文章

tag: 阅读题  现代文  , 高考现代文阅读,高考现代文阅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现代文阅读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