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现代文阅读用“心”阅读规范答题——“阅读·规范”指导系列之玩味文学

用“心”阅读规范答题——“阅读·规范”指导系列之玩味文学

11-07 15:04:00   浏览次数:675  栏目:高考现代文阅读
标签:高考现代文阅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用“心”阅读规范答题——“阅读·规范”指导系列之玩味文学,

用“心”阅读规范答题——“阅读·规范”指导系列之玩味文学(一)

曾佐希

  文学作品,主要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种形式。由于诗歌鉴赏另外设题,戏剧相对难考易答,除了小说偶尔出现外,高考考查的这一板块主要以散文为主。其实,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相对于实用文体可以针对分明的文体特征设题,文学作品考查的点相对是比较一致的。根据考纲要求,对文学作品的考查有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三大类九小点。这里主要归纳了高考易设题的,考生可以规范作答的几个点来供考生参考。
  (一)理清层次,把握要点
  层次的分析和思路的理解,是小说和散文常考的点。它涉及语句的理解、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主题的把握等多方面的内容。
  ◇设问方式
  高考命题中,选择题型和主观表达题都可以考查。
  1.考查小说的情节或散文与“神”有关的要点。大致包括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者为情节拟小标题;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
  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那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第二问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一问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抓住变化点作答,显然与内容要点有关。
  2.考查形象的感知和概括。主要考查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散文有关人或物的要点把握。大致包括三种题型:①指出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I:
  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第二问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一问考查“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相同的特点,就是要把握文章思路。
  3.将层次分析和思路理解糅合在从语句理解到主题把握、文章分析等其他考点中。如2007年高考安徽卷:
  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此题首先要理解文中重要词语“诗意”的含义,然后才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又如1996年高考题《贝多芬之谜》的阅读,其第3题: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是什么?很多考生回答这一问题时只注意到了“这就是贝多芬之谜”一段中的连带语句,如此最多只能答对一半;如果注意了全文的层次和思路就可以发现,在前一段中已出现了另一个答案要点,只有把这两个自然段的信息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正确答案。
  ◇答题规范
  1.情节和要点的把握。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弄明白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暗线等;概括各段各层的意思,进行分类合并,提炼中心;抓住小段、小层的抒情性、议论性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分析这些语句,大致可分析出思路和主题思想。
  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2.人物形象的揣摩。第一,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也好,散文也好,里面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一展身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天堂
  ♥苏沧桑
  仰望苍穹,常看见一朵云,在阳光下轻轻飘着,美丽高洁、自由自在。假如,所有的生命都能以这样的形式存在,人间和天堂一定没有什么区别。
  二十多年前的星空下,我坐在黑沙滩上,听姨婆给我讲七仙女的故事。
  听完后,我问:“姨婆,天堂是什么?”
  姨婆说:“是一个能使我们觉得特别幸福的地方吧。”
  我又问:“天堂远吗?”
  她想了想,说:“很近,你就是刚从那儿来到人世的。也很远,很久以后,你还会回去的。”
  我懂了,原来生命是一个以天堂为起点和终点的圆圈。在这个漫长的圆圈里,我们永远够不着天堂,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永远无法体会到天堂的滋味,那种无与伦比的幸福的滋味。
  所以,对我们而言,天堂是不存在的。
  只好将充满希冀的目光转向滚滚红尘。地上走着的一个凡人,对应着天上的一朵云。人和云一样,最初来自大地和海洋,最后重归大地和海洋。不同的是,云无心,云优哉游哉,人有心,人便被无所不在、永无止境的种种欲望挑逗着,步履匆匆,铿锵坚定,从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在漫漫长路上,人与人争斗着,人向自然掠夺着,人跟命运抗争着,人在欲望的沟壑里挣扎着……在画完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圆圈时,人带着满身的尘垢血腥回首往事,却再也找不到最初的自己,才知快乐总是稍纵即逝,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心灵的空虚成了最后的、永远的痛。
  那么,生有何欢?
  于是,在黑夜与白昼的轮回里,我无着无落的目光在苍凉大地和茫茫苍穹间徘徊了很久很久。终于有一天,我孤独的心忽然被一缕圣洁的阳光照得通亮,高高的天际传来一个声音!一个未知之神的召唤!它说──
  坚持,再坚持,你一定能保留一个独立的祭坛,在任何时空里,我便可以顺着星光,或者风的衣角,走进一个无比和平安宁的世界──
  那一刻,我坐在夜色的深处,空气的怀里,只要一种简简单单的形式──看书,写作,或者冥想,我便成了另一个自己,一个真正的自己。那一刻,仿佛有无数只温柔的眼睛在字里行间注视着我,如无数天使的羽翼呵护着我。那一刻,我可以自由地往来于远古和未来,可以任爱恨悲欢汹涌而来,可以关注人类命运,也可以只倾情于一片落叶,一只蚂蚁……
  当我将所有的感动,所有的真,所有的善,所有的美,用文字编织起来,我发现,那与生俱来、弥足珍贵的一切从未离开过我,那常被人们遗忘却又被人们追寻的一切从未离开过我。
  一个人,拥有了如此富有而瑰丽的精神世界,她便拥有了整个天堂。
  这个人无意兜售自己,却愿意展览一颗赤诚的心。就像一朵云变成一滴雨的执着,哪怕仅仅只有一颗尘土被它荡涤,只有一棵草为它感动,只有一朵花为它开放,只有一条河流记住它的名字。
  我无怨无悔,因为我爱我所爱。还因为,我住在一个被人们叫做人间天堂的地方。
  (选自《中华散文》2001年第1期)
  1.你认为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在这个漫长的圆圈里,我们永远够不着天堂”,请谈谈作者所认为的“够不着天堂”的人生是什么样的?(6分)
  3.在本文中,作者追寻的天堂有哪些特征?(6分)
  4.在文中,作者表现了他追寻天堂的过程,你认为,这个过程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请结合实际谈谈人生体验。(5分)
  “理清层次,把握要点”答案
  1.①写了仰望苍穹的所见所感,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作者理想中的天堂;(2分)②巧妙扣题。(2分)
  2.①被无所不在、永无止境的种种欲望挑逗着,并在欲望中挣扎;(2分)②行色匆匆,却不明白人生的真正目的;(2分)③陷入世间的纷争与掠夺(追逐荣华富贵),最终陷入无尽的空虚与痛苦。(2分)
  3.①是独立自由、富有而瑰丽的精神世界(自由自在);②形式简单,却美丽高洁;③有无与伦比的幸福的滋味;④无比和平安宁;⑤人们无意兜售自己,却愿意展览一颗赤诚的心;⑥执着、无怨无悔于平凡的工作。(1点1分,答对其中5点可得6分)
  4.要点:①是一个人心灵的净化过程;(1分)②是一种神圣而高尚的精神升华的过程。 (1分)联系人生,言之成理即可。(3分)

用“心”阅读规范答题——“阅读·规范”指导系列之玩味文学(二)
作者:曾佐希

  要求回答某部分内容在文中的作用,是文学作品阅读经常考查的点。这部分内容,可以是一个情节,一个段落,也可以是一句话,一个词:可以是大段的景物描写,也可以是一个神态,一个动作。这种作用,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结构上的。
  
  设问方式
  
  1 某个情节在文中的作用。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
  “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早晨起个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1] [2]  下一页

,用“心”阅读规范答题——“阅读·规范”指导系列之玩味文学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