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诗词名句复习高中语文名篇名句背诵内容总览

高中语文名篇名句背诵内容总览

11-07 15:04:00   浏览次数:620  栏目:高考诗词名句复习
标签:高考诗词名句复习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高中语文名篇名句背诵内容总览,

19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191.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19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19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

194.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19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196.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197.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19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199.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罗隐<<咏蜜蜂>>

200.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0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202.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203.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

204.时人莫笑池中水,浅水不妨有卧龙。窦痒醉中赠符载>>

20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绝句>>

206.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相扶持。郑板桥<<新竹>>

207.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宋.朱熹《中庸.十三章注》)

20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209.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210.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俞文豹《清夜录》)

21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21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213.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宋.岳飞《满江红》)

214.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林升《题临安邸》)

215.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元.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216.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虞韶(元.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217.花落水流红,闲愁万钟,无语怨东风。(元.王实甫《西厢记》)

218.不是一番寒彻骨,争(通“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219.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喜来春》)

220.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题墨梅》)

221.养军千日,用军一时。(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

222.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明.汤显祖《牡丹亭》)

223.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解缙.对联)

22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东林书院门前对联)

225.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226.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227.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228.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笑林广记》)

229.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增广贤文》)

230.情随境变,字逐情生。(明.袁宏道《叙小修诗》)

231.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明.戚继光《马上作》)

232.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明代民歌《京师人为严嵩语》)

233.只因衣冠无义侠,遂令草泽见奇雄。

234.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遇打头风。

235.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236.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施耐庵《水浒传》)

237.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238.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239.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吴承恩《西游记》)

240.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则必智。(蒲松龄《聊斋志异》)

24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题竹石》)

242.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

243.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曹雪芹《红楼梦》)

244.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245.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246.男儿老兮天下事,但有志兮不有止。(清.梁启超《志未酬》)

247.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清.刘瑾《对酒》)

248.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转回。(清.刘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249.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清.魏子安《花月痕》)

250.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25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六  课外背诵篇目精选(散文)

                     1生命的意义   作者:林清玄 

    坐计程车,司机正好是我的读者。在疾驶的车上,他问我:“林先生,请问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第一位问我关于生命意义的计程车司机,一时之间使我怔住了。

    我的脑海浮现出我读中学时,学校大礼堂门口的对联。

    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

    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

    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在一生中都没有开展,没有对世界有益,那么他就白活了吧?

    我对计程车司机说:“生命的意义就是使自己每一天都有一些心灵与智慧的增长,每一天都对世界有一些奉献与利益。”

    当我这样说着,车子正好穿过有美丽行道树的仁爱路,我看到春天的木棉花是多么美呀!

    我们增长自己的智慧,是为自己开一朵花;我们奉献世界的心,是为世界开一朵花。

2万物的心  作者:林清玄  

     每次走到风景优美、绿草如茵、繁花满树的地方,我都会在内心起一种感恩的心情,感恩这世界如此优美、如此青翠、如此繁华。

    我常觉得,所谓“风水好”,就是空气清新、水质清澈的所在。

    所谓“有福报”,就是住在植物青翠、花树繁华的所在。

    所谓美好的心灵,就是能体贴万物的心,能温柔对待一草一木的心灵。

    我们眼见一株草长得青翠、一朵花开得缤纷,这都是非常不易的,要有好风水,好福报,受到美好心灵的照护,惟有体会到一花一草都象征了万物的心,我们才能体会禅师所说的“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真意——每一株瞩子里都宝藏佛的法身,每一朵黄花里都开满了智慧呀!

    这我们所眼见的万象,看起来如此澄美幽静,其实有着非常努力的内在世界,每一株植物的根都忙着从地里吸收养料与水分,茎忙着输送与流通,叶子在行光合作用,整株植物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大口地呼吸——其实,树是非常忙的,这种欣欣向荣正是禅宗所说的“森罗万象许峥嵘”的意思。www.lexue88.com(www.lexue88.com)

    树木为了生命的美好而欣欣向荣,想要在好风好水中生活,建立生命的福报的人,是不是也要为迈向生命的美好境界而努力向前呢?

    平静的树都能唤起我们的感恩之心,何况是翩翩的彩蝶、凌空的飞鸟,以及那些相约而再来的人呢?

3读书求知是我福  余光明  

    读书人的幸福,绵延于读书求知的过程。读书不像做生意那样急功近利、回报及时。寒夜孤灯,捧书卷,闻墨香,每每细斟慢酌,像盛夏吮吸冰凉的饮料,甜滋滋,凉悠悠。读到深入,偶有顿悟,抓起笔来,疾书几行;读到疑处,穷追不舍,翻拣断胡须,直到探骊得珠方肯善罢甘休;读到奇处,跳将起来,击掌叫绝,惊动家小;读到悲处,替人落泪,湿透襟袖,如失亲情;读到喜处,又不禁手舞足蹈,乐不可支,竟孩子般笑出声来。大凡这些幸福的感觉,是爱读书的人才独有的。

    乐不释卷的读书人生活大多清苦,但他们也甘之如饴。尤如寺庙僧侣,终生苦修,寂寞相伴,却视苦为乐。同事、朋友、学生、家人,或有所惑而动问,读书人若能说出个“道道”,告诉个“名堂”,解人之惑、助人之难,那心里的感觉是清甜的;在工作或事业中,读书人若能解决点别人解决不了的难题,创出点别人未创出的办法,那心里的滋味是纯美的。这似乎比得了钱,得了名还舒坦、还惬意。爱书的人,往往对“贫”有自己的见识:钱财若贫,而知识不贫,趣味不贫、劳作不贫、创造不贫。有时来了神儿,品味人生,反倒觉得不读书的人最贫,这些人活得空洞、活得寡趣、活得可悲、活得很累,他们“贫”得只剩下一点没生命、没灵魂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废纸”。

    爱书的人也爱忽发奇想:爱书不就是爱知识、爱自己、爱人类么?抓紧时间多读点书,为人类多做点事,比什么都值。书读多了,书读好了,书读得有用了;社会进步了,人们也清醒了,社会上的许多人,一改昔日轻蔑的目光,开始敬慕地打量读书人了。社会前进的脚步声,渐渐吓跑了“愚”和“贫”两个恶魔的纠缠,“丰衣足食”也感动地跑过来拥抱读书人了。

    读书人就在读书中渐渐解脱了自己、慰藉了自己、充实了自己、实现了自己。最后,读书人终于发出了骄傲而真切的呐喊:读书求知是我福!


上一页  [1] [2] [3] [4] [5] 

,高中语文名篇名句背诵内容总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