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善于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深刻挖掘意境
“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联想和想像这两种思维。善于想象、联想可以再现诗歌场景,与诗人情念相通,心脉相联,感悟诗歌的意境。一是补白创造,获得“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审美效果;二是灵活自由地打破时空界限,突出、放大、缩小、连缀意象,衍生出气象万千的境界。如对“踏花归来马蹄香”这句诗,读者可以通过马蹄带回的香气进行补白再创造,然后还原出马和主人游春的惬意情景,自然就传达出令人陶醉的大好春光了。
【解题技巧】意境类鉴赏题答题格式类型1.先观点后理由,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2.先分后总式,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3.先总后分式,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4.分点作答式,答题时,分成点,分条陈述。
[即演即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裴侍御归上都(张谓)
楚地劳行役,秦城罢鼓鼙。
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
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
本诗的颈联向来被人称颂,你认为其中哪两个词最精练、传神?为什么?(6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秋望(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三、四两句为历代传诵的名句,人因称赵嘏为“赵倚楼”,请说说妙处。(6分)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氏别业(祖咏)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
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
竹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
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
这首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环境?又是怎样描写的?(6分)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秦娥(刘克庄)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①作者为什么能“凭伊问讯,大梁遗老”?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②“边声悄,炊烟少”反映了怎样的现实?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题湖上(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试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6分)
[参考答案]1、颈联中的“随”、“趁”最精练传神。(2分)“随”有“跟随”之意,“趁”于此处则有“追逐”之意。(1分)月在江中的倒影随人的移动而移动,山花追逐着马蹄,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山水画,只可惜友人要离去。(1分)这两个词分别将“江月”和“山花”拟人化了。(2分)
2、颔联意味隽永,发人深思。天即将亮,几点残星,塞外的北雁向南飞过,诗人见此,怎不产生思乡之情?而这时又传来一声哀怨的长笛声,依稀望见有人倚楼,是谁这么早起倚楼?是不是也在思念亲友?这些都让人产生遐思。(2分)颔联承上启下,(1分)由首联写宫阙自然过渡到通过写景抒发羁旅乡思,(1分)对仗工整,音韵和谐。(1分)同时,这两句诗选景典型,描写生动。(1分)诗人选取了最易动人愁思的意象——残星、秋雁,又以凄清的笛声加以烘托,写景时动静结合,形声结合,(2分)从而很好地表现了作者的羁旅乡思。(1分)
3、这首诗极力描写了苏氏别业园林清幽、寂静的环境。(2分)一开始就点出了环境之“幽”,人到后会产生归隐思想;(2分)二、三两联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园林内外的景色,具体描写了“幽”的环境;(2分)尾联提到“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更是突出了“幽”。(2分)
4、①因为归鸿是春天从南方飞往北方,作者身在南宋,沦陷的中原在北方,所以才能“凭伊问讯”中原的父老乡亲。(2分)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北方父老的关心,(1分),以及沉痛的国破家亡之情。(1分)②“边声悄”是说边境无战事,“炊烟少”是说沦陷区人烟稀少,人民生活愁苦,(1分),这表达了对金人压迫人民的强烈仇恨。(1分)
5、诗的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情景交融。(2分)首句鸟瞰西湖春日景色,“乱峰”以下三句,描绘群山环绕,参差不一,湖上水面平展;排排青松装点山峦,如同翡翠,月亮映入湖心,象一颗闪光的珍珠。(1分)“碧毯”二句把笔舌转到对农作物的体察上。把农事诗化了━━早稻犹碧毯上抽出的线头、新蒲象青罗裙上的飘带。如此精妙新奇的比喻本身不仅源于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也体现出作者对湖区人民的关怀。(2分)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对杭州深深的眷恋。(2分)
tag: 诗词鉴赏 高考语文 , 高考诗词名句复习,高考诗词名句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诗词名句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