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因例说法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诵读解意
(2)形象分析
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写)
(3)思想内容:
a.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b.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和即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4)手法分析:a.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b.环境烘托。
第三课时 边塞诗的鉴赏
一、知识精讲
赏析边塞诗,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征战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其基调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
(二)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
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因此,我们在鉴赏时要注意区别。
(三)还要注意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也是异彩纷呈的。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际,反映在边塞征战这个大主题下的不同艺术风格。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明明题作《闺怨》,有“怨”则自必有“愁”。然而,诗的开头却出其不意地从题意的反面入手,独辟蹊径,以退为进,用反说起笔,说这位与丈夫阔别、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在这与世隔绝的封闭式小圈子里,已“不知愁”了。难道是她果真不知愁了吗?当她“春日凝妆上翠楼”之后,“忽见陌头杨柳色”,明显地感受到良辰美景的巨大诱惑力,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难再、红颜易老的闺怨之情:悔不该让丈夫从军以求取功名,却辜负了这番良辰美景。一个“悔”字道出了这位青春少妇的“闺怨”浓愁。先说春色撩拨得少妇的春心荡漾而“不知愁”,以乐景起笔,反衬出愁怨,以反起强化题旨,使得行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更令人醒目。总之,这首诗不说别而别情露,不言愁而愁绪倍增,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
第四课时 抒怀诗的鉴赏
一、知识精讲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一)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
这类诗往往因一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鉴赏这类作品,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例如同是怀乡思亲:杜甫的《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冷清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的《浪淘沙令》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由于引发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
(二)赏析“事”与“怀”的结合。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贴。
(三)体味诗人所抒之“怀”的深挚感人。
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离别之佳作,其情必感人至深,绝不矫情造作。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一首抒怀诗,诗人于吟咏寻常的事情之中,潜伏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表面看来,这首诗是写“他乡遇故知”,字里行间好似洋溢着一种“喜”情。然而诗人却在这“喜”的背后,蕴藏着深沉的“忧”——一种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之情。清人仇兆鳌说:“此诗抚今思昔,世境之离乱,人情之聚散,皆寓于其中。”诗中提到的李龟年,系盛唐时期出名的歌唱家,“开元全盛”时,他经常出入王公显贵的门庭,在一派表面升平的宴会上唱歌献艺博得皇亲国戚的青睐。岐王就是唐玄宗的弟弟,崔九乃是唐玄宗的宠臣。杜甫当时还只是个小青年,身居洛阳,得力于前辈的援引,也有机会常在豪门出入,有幸欣赏到李龟年优美的歌唱,前两句是对当年上流社会丰富多采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回忆。然而,也正是这些统治者们的骄奢淫逸的生活,导致盛唐帝王日益腐朽,引发了“安史之乱”。后两句是说四十多年后,这两位历尽沧桑的老诗人和艺术家又在流落长沙时不期而遇,不胜感慨系之。短短四句,时间跨度四十年,何等概括。当时的老诗人,已是体弱多病、穷愁潦倒,而李龟年也是悲伤、凄凉为人唱歌。他们如今在这样的境况下重逢,怎能不触发老诗人久积心头的无限沧桑之感呢!后两句不仅点明了重逢的时节,而且以句乐景写哀,与“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与潦倒身世的有力反衬;下句“落花时节”则似另有寄托:“逢”之间,历尽数十年的世事沧桑、人生坎坷,却未从正面涉及一字,但透过诗人的追忆叹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便能曲径通幽,强烈地感受到世运之沉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
tag: 教学 诗歌 , 高考诗词名句复习,高考诗词名句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诗词名句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