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祖国土》教学设计
设计人:滕州七中 王晓艳
邮箱:wxy.09@163.com
课 题
《祖国土》
课 型
现代文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解读《祖国土》的诗意和作者命运的内在联系。
2、体会《祖国土》的写作手法。
3、了解阿赫玛托娃的生平和创作
能力点
1.诵读涵咏,感受诗歌表达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写作手法。
教育点
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难点
1.能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诗歌表达的情感。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意象分析法,掌握本诗炽热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师:“祖国土”,是我们这个专题的名字,其实这个名字来源于一位伟大诗人的代表作品,她,就是被誉为 “俄罗斯诗歌天空中的月亮”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大家知道谁被誉为“俄罗斯诗歌天空中的太阳”?
生:大概是普希金吧,他在俄罗斯诗歌史上应该最有名。
师:你们猜的很对。阿赫玛托娃既然能与普希金并称,可见她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哪个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阿赫玛托娃。
生:介绍作者
PPT大屏幕展示:
阿赫玛托娃(1889——1966),是二十世纪屈指可数的苏联杰出的女诗人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她的百年华诞之年定为阿赫玛托娃年。以纪念这位“把人带进一个美好世界”的“诗歌语言的光辉大师”。有人称普希金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也有人把阿赫玛托娃比作俄罗斯诗歌的“月亮”。然而她在苏联时期几经磨难,是“大清洗”运动的见证人和受害者。因其诗歌的非革命性,被苏共领导人斥为“混合着污秽和祷告的荡妇和修女”。婚姻几离几散,前夫无辜因“反革命叛乱罪”被枪决,儿子两度入狱,女诗人因前夫几乎终身受株连,后来在文坛上屡遭批判,作品被禁止发表。
她的创作活动跨二十世纪前半个世纪,诗风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期,作品纯真、明朗、简洁,代表作有《黄昏》、《念珠》、《群飞的白鸟》等;后期,诗境大开,风格和题材呈丰富多样性,代表作有《安魂曲》、《没有主角的长诗》等。诗中对历史隐约旋律的敏感性和对千千万万人苦难的同情心,使她当之无愧地跻身第一流诗人的境界。
了解了作者,让我们我们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诵读涵咏,感受诗歌表达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写作手法。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师:咱先找同学朗读一下全诗。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生:朗读全诗
师:找同学点评一下
生:点评,纠正字音,句读。
正字音:
香囊(náng) 砂砾(lì) 闪烁(shuò) 蹂躏(lìn)
齑粉(jī) 称呼(chēng) 称职chèn
师:播放朗读录音,正句读。
生:齐读全诗
师:读准了字音,读清了句读,接下来我们要读出感情。而要想读出全诗的感情,我们必须深入文本,理解每一句诗句的意思。请同学们再读文本,借助注释,深入探究诗歌的内容,理清诗歌表达的情感。
生:学生散读,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内容大意。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大家说说你从诗歌中都读到了什么?
生:对祖国土地深切的爱。
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生:“但我们都躺进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 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师:从这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和祖国土有着怎样的关系?
生:人离不开土地,没有土地就没有了根基,点出了我们是祖国土的主人,表明了自己同祖国命运息息相关。
师: 我们从诗歌中还读到了什么,谁还有补充?
生:对土地的无视?
师:是吗,你是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生: 从“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地受难、遭灾,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这些诗句也表明了人们对土地的无视。
师:人们为什么会无视自己的土地呢?
生:因为“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它也不像是上帝许给的天国乐土。”
师:我们如何理解这两句诗?
生:好像是说我们在这快土地上经历了痛苦和悲伤。
三、再读文本,质疑问难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还得知人论世,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写作背景:请看大屏幕:【PPT】展示
国家:889-1966,前苏联发生十月革命、卫国战争等,经历这些磨难后的苏联已不再白雪皑皑、广袤无垠,而是贫瘠不堪,灾难深重。卫国战争后这块土地血流成河、土地贫瘠,生灵涂炭,这里的人民没有放弃对贫瘠祖国的保卫,浴血奋战,众志成城,誓死保卫自己的祖国。
个人:阿赫玛托娃的命运是坎坷的,十月革命后,她当时并不了解无产阶级革命,然而她并没有和许多俄罗斯作家一样,选择了流亡。她没有逃避,也没有后退,诗人表示:“不与抛弃故土的人为伍。”她选择了与祖国同在。虽然命运并没有给她安排一条平坦的路,1921年她的前夫古米廖夫因“塔甘采夫事件”被捕枪决,阿赫玛托娃的诗中也充满了恐惧和忧伤。但诗人依然寄予这片生她养她的故土以深厚的感情,作为一名诗人,她的诗充满了公民感,1941年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阿赫玛托娃身居塔什干却不忘尽快获得列宁格勒的消息,在大围困的艰难时期她仍然以自己的诗歌激励人民,相信胜利一定会到来。
师:由此可见,对于这块土地我们既不因它快乐,又不为它痛苦。它在我们眼里什么都不是,那它又是什么呢?
生:“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师:在这里,诗人为什么偏偏选用这些意象?
生【1】:我觉得作者选这些意象是不是为了表现人们对脚下的土地总是很不在意,土地这一祖国的象征,却常常被人们忽略。
生【2】:我觉得诗人是不是用这些意象在告诉人们,就是我们平时不在意,忽略的东西的这些泥土,正是我们的生存的土壤。
生:对于这些日常生活中平常、为人熟悉意象,然而却又是常被人忽略、遗忘甚至为人所不屑、鄙弃的。甚至于我们随意地践踏蹂躏我们的土地,诗人感到莫名的酸楚。
生【3】: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被所谓“高贵”的人们有意忘却的,同时也常常被大多数亲近土地的人们在无意中忽略的事物,但被阿赫玛托娃挖掘出来,并被赋予了崇高的、庄严的意味。
师:由此可见,诗人饱经忧患,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这时诗人心中祖国的形象不再是被美化了的、概念化了的所谓广袤的、肥沃的、覆盖着皑皑冰雪和白桦树林的美丽意象,而是哺育了千千万万苦难民众,却又被践踏蹂躏的土地,就是那个司空见惯的、肮脏的、卑微的,那个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最后还要埋于斯的污泥沙砾等。
师:“因此诗人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这里的 “不拘礼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不拘礼节的称呼土地为“自己的土地”?
,《祖国土》教案4(表格式)tag: , 高中语文必修三,高中语文必修三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中语文必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