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小学教师考试试题,http://www.lexue88.com
教育原理第七章思考练习题,
上一页
断发展,人民的教育要求不断加强,众多国家在学制改革中提前入学年龄,一般规定5—7岁入学;义务教育年限呈现延长态势,多数国家实施7—9年义务教育,部分国家实施10~12年义务教育。
第三,高等教育多级化,学校类型多样化。当代高等教育基本形成低、中、高三级层次,即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当代学校类型日益多样化,各国出现多种类型的学校。
3.为什么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制约着学制的建立与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看学制的建立与发展,它既向学校提出新的要求,又为学制的推行提供物质基础。在学制产生初期,学校教育仅限于狭小的范围,类型单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需要各种专门人才,学校类型随之日益增多。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兴起、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普遍应用,一方面要求工人接受一定的学校教育、掌握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求培养不同居次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因此近代学制中出现了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迅猛发展。当代社会,终身教育思想纳入学制之中,学校类型进一步多样化,各种教育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上述变化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在学制上的体现。
4.简评1951年新学制。 1951年中央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废除旧学制,实行新学制。
这一学制继承了老解放区教育的优良传统,批判地吸收了旧学制的一些特点,体现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保证了知识分子和各类干部接受革命的政治教育和提高文化科学水平的机会,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与实施方式和方法的灵活性,也体现了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原则。
1951年学制奠定了中国当代学制的基础。
5.简述1958年学制改革中制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原则的内容。 “三个结合”是指发展教育事业必须采取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六个并举”是指在具体办学形式上,实行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并举;免费的教育与不免费的教育并举。
6.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关于义务教育的规定。 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7.简述1985年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一,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全国划分为三类地区,分步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明确了义务教育实施中社会、家庭和学生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了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第二,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在小学、初中、高中后进行三级分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逐步建立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第三,基础教育权属于地方,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逐步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制度。
8.简述我国现阶段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必要性。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劳动技术大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
由此可见,在现阶段,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9.简述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两基”、“两全”、“两重”的内涵。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本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简称“两基”、“两全”、“两重”。
10.简述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有关学制改革的内容。 第一,提出到本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即“两基”、“两全”、“两重”。
第二,改革教育结构:确定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种教育类型。重视和扶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重视和支持残疾人教育事业,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教育。
第三,办学体制上,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传统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第四,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实行国家任务计划与调节性计划相结合,并逐步实行收费制度;改变“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
第五,改革和完善投资体制,增加教育经费,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以征收教育税费、收取学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设立教育基金等为辅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制度。
11.简述教育投资“三个增长”的内涵。 教育投资“三个增长”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切实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平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
12.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于我国现行教育基本制度的规定。 第一,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第二,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第三,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第四,国家实行国家教育制度。
第五,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
第六,国家实行学位制度。
第七,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13.简述我国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制度类型及其特点。 我国现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由小学和初中教育构成,有五四制和六三制两种主要的制度类型。
五四制是指小学修业五年、初中修业四年,从而构成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中,主要实施普通教育;四年制初中阶段,既要进行普通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又要为学生就业做一定的准备,要开设一定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六三制是指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实行六年小学教
上一页
育、三年初中教育。其特点是主要进行普通教育,小学阶段文化课较五年制小学宽松,但初中阶段课程压力比较大。
14.简述我国现行学制的形式类型及其特点。 从形式上,我国有三类学校,即全日制学校、半日制学校和业余制学校。
全日制学校包括全日制大、中、小学 []
和中等专业学校,是我国学校的主体。它具有完备的课程,以教学为主,学生每周五天全日接受教育。
半日制学校,又称半工半读学校或半农半读学校。学生一面参加劳动,一面接受学校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时间安排比较灵活,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进行,一般是教学与劳动并重。
业余制学校是指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完全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年限一般校长,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都十分灵活。
15.简述五四学制的理论根据。 第一,小学五年制,有利于普及小学教育,提高教育效益。我国许多半发达和不发达地区,六年制小学辍学现象比较严重。五年制则有利于普及小学教育,并能有效地完成小学教育任务。
第二,初中实行四年制,能有效克服初中三年制的弊端。初中三年时间过短,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导致大批学生辍学、学业失败,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难以适应职业生活的需要。
第三,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使得五四制成为可能。现阶段,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提前了1—2个年龄段,加速发展期提前为十一二岁。小学生六岁入学,十一二岁的学生已明显具有下一阶段的年龄特点,将他们安排入初中,更利于其身心发展。
第四,中国的经济发展为延长初中到四年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师资和家长态度方面,经过努力,也可以达到预期的要求。
16.简述五四学制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 五四学制实验的具体操作主要集中在初中的改革上。
第一,调整课程方案,改革课程设置。如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基础学科,增加学时;确保音乐、体育、美术的教学时间,保证四年不间断;增加劳动技术课的学时;提前开设物理、化学;控制教学进度,分散难点,增加学生自由支配的课外活动时间。
第二,加强教材建设。选用实验教材;加强配套教材和地方乡土教材建设。
第三,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切实做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将劳动技术课列为必修课,从时间上加以保证;落实教师和教材;加强教学场地和设备建设;建设实习基地。
第四,试行初四分流。即初中前三年接受共同的教育,初四根据学生志愿,重新分班。普通班和职业班实行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17.简述五四学制实验的成效。 第一,课程安排合理,以前被忽视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得以加强,有利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第二,教学难点分散,教学坡度减缓,使学生分化现象得到控制,减少了学业失败,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学习主动性增强。
第三,为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尤其利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及学生的合理分流,适应了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
18.简述六三学制的理论依据。 第一,学制忌多变。学制的变化牵涉到师资、校舍、教材、教育投资等一系列问题,有可能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六三学制是我国的主导学制,已实行多年,也是当今世界最通行的一种学制,不宜轻易变动。
第二,六三制利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广大农村存在着大量的五三学制,要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必须再加一年。后加的一年必然会对师资、校舍等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如果将这一年加在小学,改五三制为六三制,则难度最小,最有利于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第三,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初中不应成为普通型和职业型的混合。义务教育是为提高全民素质而进行的国民基础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流应在初中后进行。在基础教育中夹杂职业教育,是学制的一种混乱。
第四,六三制的弊端成因是复杂的,小学基础差、师资水平不高、教育思想不端正、办学条件差等都有影响作用,不能仅归罪于学制。
19.简述六三学制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六三学制实行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制度,以普通教育为主,重视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注重教育的基础性。
第二,小学六年时间比较宽裕,课程安排比较全面。
第三,初中三年教育中,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程安排十分紧凑,注重课程教学,使学生迅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和各种能力。
20.简述英国学制改革的特点。 第一,由“双轨制”向“分支型”学制演变。“双轨制”中的下部即初等和中等教育基础合一,形成底部单轨、顶部双轨的学制类型,即“分支型”学制。
第二,中等教育阶段学校类型多样化。除原有的文法中学、技术中学、现代中学、综合中学外,还发展起第六学级学院、第三级学院。
第三,高等教育结构不断完善。创建多所多科技术学院,改变了以前重人文学科和理论研究,轻应用科学和技术的状况。
21.简述日本学制改革的特点。 第一,重视幼儿教育。明确幼儿教育的目标,制定幼儿教育发展的规划。
第二,综合学科的出现。综合学科综合了普通科与职业科,体现了高中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趋向。
第三,学习年限弹性化。为具有复杂的学校教育经历和生活背景的人提供各种学分制课程,不分年级,修完一定学分,甚至不在同一学校学习都可以毕业。
22.简述美国学制改革的特点。 第一,“综合中学”迅速发展。以全体青年为对象,坚持教育机会均等,具有升学的、职业性的等多项任务。
第二,重视幼儿教育。
第三,初等教育形式多样化。具有六三三制和四四四制等多种形式。
第四,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很大。
第五,实行地方分权,但联邦控制力在加强。
举例说明当代世界各国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一,重视学前教育。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普遍把幼儿教育纳入学制体系甚至有人提出把“学前教育”概念改为“前初等教育”。英国、朝鲜、瑞士等国把小学前的一二年幼儿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加强它与初等教育的衔接。幼儿教育发展规模扩大,美国在1975年5岁儿童入园率就超过了85%,法国在 1980年3岁儿童入园率已达到90%。可见,重视幼儿教育,将其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加强与初等教育的衔接,扩大其规模,已成为普遍趋势。
许多国家积极为智力超常儿童的发展创造条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教育原理第七章思考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