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教育文章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教育原理第六章思考练习题

教育原理第六章思考练习题

07-27 16:01:50   浏览次数:897  栏目: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
标签: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小学教师考试试题,http://www.lexue88.com 教育原理第六章思考练习题,
上一页  

教育规律的违背。同时,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因为人的自然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忽略人的自然素质,就失去了教育的自然根据。 
  如果片面强调人的自然性,就会形成遗传决定论的教育思想,过分夸大人的自然素质的作用,否定或削弱社会关系和后天教育的决定性意义,从而使教育脱离社会、脱离实践。如果单纯强调人的社会性,就会导致环境决定论,过分重视教育和社会关系的联系,忽略人的自然素质在教育中的意义,从而在教育实践上犯主观主义错误,忽视人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最终限制了学生多种潜能的充分、和谐发展。 

  
5.简述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表现。   人的受动性表现在,一方面受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受到社会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人的能动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主体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预见性;主体活动的选择性;主体活动的创造性。 

  
6.简述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人既具有受动性,又具有能动性,是二者的统一。人的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能动性。 

  
7.为什么说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教育观的客观依据?   人具有受动性,因而对人的本性的。改变和塑造才成为可能。人性具有可塑性,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因此,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才能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人还具有能动性,因此,在重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对人的

   []
发展作用的基础上,还要把教育同人的自觉积极性结合起来。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学生视为教育作用的客体,又要把学生视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既要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能否处理好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t6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是正确发挥教育作用,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如果单纯强调受动性,就会导致片面强调教师的教,把学生视为消极的教学客体。如果单纯强调能动性,就会出现贬低或否定教师主导作用的情况,对学生放任自流。 

  
8.简述人的共性与人的个性的内涵。   人的共性是指存在于人类一般之中,存在于人类一切历史阶段之上,使人根本有别于动物的特性。人的个性是单个的人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总和,它表示的是某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 

  
9.简述人的共性与人的个性之间的关系。   人的共性与个性是相互联系而存在的。人的个性包合总共性,人的共性则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任何共性都是个性的一个部分或一个方面,任何个性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共性之中。人的个性虽然千差万别,但个性并不排斥共性。因此说,共性与个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脱离了共性的个性和脱离了个性的共性都是不存在的。 

  
10.简述人的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教育学意义。   人的共性与个性统一的观点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坚持统一的教育目的,实施全面教育,使每个人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发挥个人特长。只有既面向全体、坚持统一的教育目的,又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才是科学教育观的体现。 
  在教育实践中,如果片面强调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就会导致只注重发展少数学生的特长,放弃多数学生,放弃德、智、体全面发展;如果片面强调面向全体、统一要求,采取一个模式、一个标准要求学生,则会压抑学生的发展。 
  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教育中的共性与个性、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  
11.简述人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身体发展包括肌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部分;心理发展指精神世界的发展,包括认识过程、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是统一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身心发展是人的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12.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表现在: 
  第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第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前后相邻的阶段进行有规律的更替,前一个阶段准备了向后一个阶段的过渡。 
  第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第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存在着个别差异。 
  第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存在互补的可能。 

  
13.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体同一个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例如人的身高、体重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速度不同。 
  第二,个体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有些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为成熟的发展水平,有些方面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第三,由于社会发展对个体要求的提高,学习年限延长,独立生活和工作期限后移,使人的心理成熟、社会性成熟相应后移;由于食物营养的改善、社会文化的影响,个体生理成熟的年龄相应提前,从而使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14.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表现。   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个体的发展存在看个别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 
  第一,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其速度和水平不同。有些儿童身心某些方面的发展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经表现出来,有些儿童则表现得较晚。 
  第二,同一个体的不同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同一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在发展水平上是不一致的,有些方面发展水平较高,有些方面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第三,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个性心理倾向存在着个别差异。同年龄儿童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等。 

  
15.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的表现。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表现在: 
  第一,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

上一页  

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第二,个体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存在互补性。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能帮助个体战胜各种困难,使身心得到发展。 

  
16.简述教育应如何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 
  第一,要对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机能发生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坚定的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而达到与正常人一样或相似的发展水平。 
  第二,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善于发现存在身心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来达到身心的协调、统一发展。 

  
17.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人的发展必须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缺乏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人的遗传素质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遗传素质的心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人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人体的个别器官和整个系统的结构、功能都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正是遗传素质成熟程度的表现。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限制,超越遗传素质成熟程度的学习和教育是很难成功的。 
  第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不同的相貌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个性特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素质的影响。 
  第四,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遗传素质具有从先天而来的稳定性,同时,也具有随环境影响而改变的可塑性。 

  
18.简述“遗传决定论”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评价。   “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遗传决定的。儿童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在发展中只能起到促进或延缓的作用,并不能改变人的发展。 
  这种观点片面夸大了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起决定作用。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只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性。 

  
19.为什么说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其原因在于: 
  第一,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这种能动性一方面表现在,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接受环境的影响并获得发展的。人在实践过程中,既接受环境的影响,也改造看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另一方面表现在人是按照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在这些知识

   []
、经验基础上产生的需要和兴趣等接受环境影响的,因此,同样的环境在不同人身上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 
  第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也是自发的、零星的、无计划的、无目的的、不系统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环境影响的这种特点,往往使人的发展具有两极性:既可以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以使人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环境的作用是有限的。 

  
20.简述“环境决定论”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评价。   “环境决定论”认为,人是环境的消极产物,环境可以任意塑造人。这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完全否定了人的遗传素质的作用,完全否定了人的自觉能动性。人们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外部环境只有作为个体的活动对象,才能显示出它的意义和作用。环境无论为人的发展提供什么条件,都要通过人的实践和主观努力才能实现人的发展。 
  
21.简要评价“教育万能论”。   “教育万能论”认为,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教育’万能论”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对于认识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它把教育视为人发展的决定因素,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教育对人的主导作用并不是无条件的。首先,教育的主导作用有一个范围限制,它是指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遗传、环境和教育中,教育相对于其他因素而言起主导作用。没有其他几个因素综合作用,教育是不可能发挥出主导作用的。其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在一般情况下,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员担任教育者,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自身的规律,因而能起主导作用。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教育就不可能发挥主导作用。 

  
22.简述教育发挥主导作用所需的条件。   发挥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需要考虑下列条件: 
  第一,教育的自身状况。教育的自身状况是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它包括物质条件、教师队伍、教育管理等方面。 
  第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主观能动性在意识方面体现为人的需要、动机、目的等;从外部表现来说,体现为人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自觉活动。 
  第三,家庭环境的效应。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家庭环境中的众多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包括家长的职业类别、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的气氛、家长的期望水平等方面。 
  第四,社会发展状况。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受到生产力水平、科技发展、社会环境、社会文化传统和民族心态、公民整体素质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23.为什么教育的自身状况是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   教育的自身状况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第一,物质条件,指校舍、图书资料、教育仪器设备、运动场地及其他设施。充足、配套、先进的物质条件,为教育主子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教师队伍。教师既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领导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建立一支数量足、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主导作用发挥的关键因素。 
  第三,教育管理。科学有效的管理是教育主子作用发挥的有力保证。现代学校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系列、多因素的有机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教育原理第六章思考练习题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最新评论所有评论
评论加载中......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