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地形包括高原、山脉、盆地、平原、丘陵等。
过和与方法:1、借助工具、查找资料、利用感官等方法感知地形。
2、能用简单语言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3、通地模拟实验,加深对地形的认识。
4、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为后续深入探究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打好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断的改变,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利用借助工具、查找资料、建立模型等方法认识地形及其特点,进而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探究兴趣。
2、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为后续深入探究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打好基础。
三、教具准备:分组材料:沙盘、摸布、记录表、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地球仪、中国地形图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都是来自全国各地,你们能不能说一说你们家或者你去旅游过的地方有什么特点吗?(大海、大山……)
师:你能说一说你看到的大山是什么样的?
师:你能跟大家介绍一下大海是什么样的?
师:说说平原是什么样的?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说的那些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地球表面的地形。
二、新知探究
(一)、借助中国地形图,感知地形,认识地形
1、初识典型的地形图。
师:刚才我们一起交流你们见过的地形特点,今天老师这里收集到一些典型的地形图,想不想看?
(逐一介绍高原、山脉、盆地、平原、丘陵、峡谷的地形特点,让学生进行前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转变)
2、尝试学会看地图
师:看了这么多漂亮的地形图,你们能不能说一说我们的地球会有什么样的地形?我们先来看下这张地图,这张地图上是怎样表示不同地形的?怎么体现出不同地形的特点?
(颜色、文字、立体高低起伏)
师:我们这2个地球仪分别是通过哪种方法来体现?
生:颜色,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海洋深度。
生2:第2类地球仪有明显的高低起伏。
师:现在,大家想不想亲自观察一下地球的地形呢?
4、提出活动要求,小组活动,完成记录表。
? 观察活动时间为5分钟
? 寻找中国在地球仪上的位置。
? 边观察边思考边完成“观察记录表”
? 小组分工明确,做好记录
? 完成观察任务,组长将地球仪放回讲台桌
观 察 记 录 表
我们的地球的地形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一两句话来描述它们的特点吗?
6、小组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的发现?
(学生汇报从地球仪上发现的不同地方不同地形图,并引导孩子们述说不同地形图的特点。)
师:现在同学们对中国的地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动手建立模型,进一步加深对地形特点的认识
1、交流感受,引出话题: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地形的模型呢?
2、小组讨论选择一种地形,交流活动注意事项。
师:我们在制作地形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师:我们要注意活动时间和活动纪律。
师:每个小组自己商量一下要制作什么地形。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4、展示交流,相互评价
师: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地形?
师:每天同学都有各自的看法,我们该怎么办呢?
师:上课之前,老师也为同学们找了一些资料。
(地形、地物、地貌的相关材料)
三、全课小结,进行拓展
1、今天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关于地球的表面,你还想知道什么?
师:同学们都是善于提问题的孩子,在接下来的这一章,我们会逐一的为同学们解答大家关于地球的疑问。
tag: 地球 ,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大全,教学设计 - 科学教学设计 -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