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导”字上下功夫《回乡偶书》听后有感
听了三毛小学刘老师的《回乡偶书》,真令我收益非浅。课堂上刘老师循循善诱,不急不躁。当学生对古诗理解困难时,刘老师不是简单地把意思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启发学生。如:当多数学生认为《回乡偶书》中的“书”意思就是“一本书”时,刘老师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再去读读古诗,想想“书”的意思。读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认为这里的“书”并不是“一本书”的意思,不少孩子通过自读感悟,已经认识到这里的“书”有“写”的意思。又如:有学生认为诗中的“衰”是“老”的意思,刘老师并不直接否认孩子的这种理解,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头发老了会是怎么样的?学生自然而然想到了头发“白了”,头发“掉了”。此时,刘老师再去肯定学生“衰”在古诗中有头发掉了的意思,头发掉了,变得稀疏了,古人就说“衰”。当学生的理解发生错误时,刘老师并不急于否定,而是顺着他们的思路,引导学生思考。整堂课,都是教师在引导、启发,而不是在灌输知识。
回顾自己的语文课堂,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不理解、不明白的时候,甚至出现一个学生都回答不出的尴尬局面。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我总是忍不住要把答案告诉孩子,尤其在古诗教学时,学生对古诗中的字词不理解时,我总是拼命地讲解,拼命地灌输,告诉学生诗中字词的意思,并让他们用心地去记一记。总以为,古诗就是这样教的,这样教是节时、有效的,却不知这样只“授之于鱼”,只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忽视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刘老师注重 “授之于渔”,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刘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读懂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他们很有成就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刘老师的课堂,气氛如此活跃,而我的课堂经常死气沉沉。
听了刘老师的《回乡偶书》,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要上好一堂语文课,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
,在“导”字上下功夫《回乡偶书》听后有感
tag: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