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实 自然 顺美——听《三个儿子》一课感悟
温州市火车站小学 许少达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是崔峦教授提出的常态语文教学。这也是我们一线教师的追求。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中虚化现象仍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时下,飘摇的语文教学正拨开重重迷雾,呼唤返朴归真。听刘婷老师执教的《三个儿子》,正有此感,老师能从全面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点出发,以读代讲,以读促悟,读中渗透学法,适时开展评价,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我想用六个字来概括观课的感受:平实
自然 顺美。
一、“平实”中塑造课魂 评价实在有效
特级教师陈晓梅曾说:只有扎扎实实落实三维整合的教学目标,才能成为真正的语文课。刘老师的《三个儿子》,语言训练、情感熏陶、习惯养成都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的,是在语言能力养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和实现的。说平实,但平中出奇。
例如:引导孩子体会妈妈辛苦:出示课文第8自然段“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师: 读着这段话,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1:我仿佛看到了三个妈妈拎着沉甸甸的水桶,累得满头大汗的样子。
生2:那三个妈妈好象一边拎水桶,一边停停,水桶直晃荡,水都洒出来了
师:是呀,水可真重呀!妈妈们胳膊痛了、腰也酸了。课文的哪些词语或句子告诉了我们?谁能把它给读出来?
在学生想象画面的基础上,老师又引导学生抓住句中的重点词“晃荡、走走停停、痛酸”,通过对这些重点词句的聚焦、放大,进行反复品读,感悟体验。
读得好,师评: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三个妈妈直喘气的样子。
读得不好,师评:如果你把“直晃荡”这个词读得再重点就更好了。
这样的评价是针对朗读的情感体验和方法要求多向度展开评价,老师的评价发挥调控与促进的功能,学生渐渐进入情境。这样引导学生去感悟形象的过程,是扎扎实实从三个维度去整体感悟文本的过程,是学有实效的过程。
二、“自然”中充满智慧 评价讲究策略
在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平等的交流;情感交融的氛围;不经意间流露的,那般自然、随意而又让人惊喜的师生的智慧。老师将自然天性还给了学生。
精彩一:朗读三个妈妈的话,体会阅读乐趣。
第一个妈妈,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当作是妈妈,读一读妈妈夸奖孩子的话。然后进行随机采访:这位“妈妈”,请问您刚才在夸奖自己儿子的时候,一边说,一边在想些什么呀?
老师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是在引导孩子自评。促使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坚定学习信心,体验成功,学习肯定自我,从而在提高学生自评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第二个妈妈夸奖自己孩子的话时,老师改变了采访的方式,而是让一个学生读,然后随机找学生来评价“你认为他有没有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
这是老师在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学生们处在轻松,快乐,民主,和谐的评价氛围中,同伴之间互相激励,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各种见解相互碰撞、启迪的机会也多,创造就可能会不断推进、不断辐射开去。
到了第三个妈妈那,找到情感共鸣:这个妈妈在说这话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心情呀?并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吗?学生说出了“那个妈妈很谦虚”,而且读的语气真的下来了。
这样三次和文本的交流,把三个妈妈做了比较,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反应是多元的。同时自然展开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不露痕迹
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丰富评价形式。
精彩二:老师很具亲和力 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
在整个课堂实施过程中,刘老师始终用微笑和学生亲密接触,有时俯身轻轻低语,有时拍拍学生的肩膀,有时摸摸学生的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所想、所说,不断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和体态语言从正面加以引导鼓励,丰富评价方式。
三、“顺美”中流露魅力 评价提升内涵
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特别对于儿童来说,形象越鲜明,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影响就越大。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与课本,这就要求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要巧妙引导,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三个儿子》是语言比较平淡的课文,刘老师认真解读教材中的留白,挖掘文本内涵,拓展了教学内容,营造生动丰厚的课堂。
镜头1:老师在课导入时匠心独具地出示了“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创设情境,使课一开始就营造了浓浓的情趣;在结课时又对文本内涵进行拓展,引导孩子说说“妈妈心目中的好孩子”,童言童语,精彩纷呈,展示了孩子们活泼灵动的童真!表达了这份美好的感情,并向课后延伸。这样的一些做法,使文本的内容更加厚重,它们互相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网络。
镜头2:刘老师又适时搭建想象平台,在学生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后,老师安排了一个说话训练:如果这三个儿子就站在你们面前,你想对他们中间的谁说些什么?营造倾诉的情怀,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沉浸其中。学生说话内容丰富,情感真切,异彩纷呈。让这一环节的教学显得亮丽多姿,饱满酣畅。
思考讨论:精简环节、版块预设,动态生成
看一节课是否具有无限丰富性,首先得看教学“预设”。这堂课感觉问题比较细碎,老师“预设”的教学流程是“线性”的,新课程倡导“非线性”的“版块预设”。
“版块预设”是分支式的,一问有多答,一项任务可能出现不同的努力方向和解决路径为精彩的生成提供了无限可能。这篇课文可以紧紧抓住“老爷爷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一阅读话题,安排了四读老爷爷的话,一读引出疑问;二读明白看不见的是哪两个儿子;三读明理实实在在的爱;四读怎样才能让老爷爷看到三个儿子。在实施的过程中再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状态随机调整,适时点化,这样课堂的动态生成可能会更精彩。
,平实 自然 顺美——听《三个儿子》一课感悟
tag: 顺美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