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儿子——《三个儿子》教学谈
张林华
语文是充满灵性的,它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也能让学生将自己的经验及思绪融入文本的解读中,与文本的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因此,如何让语文走进学会心灵,我尝试“诗化语文”教学,即在听、说、读写等语文对话实行中,让学生感悟到作用(或文中主人公)的脉搏,结合自己的生活、思想和学习经历,找到共鸣点,在与文本、同伴、老师和自我的多回合对话中,进行精神交流、意义分享。同时,在感悟语言中,抓住重点词句,对文本进行剪接、组合,创作新的文本——诗歌,让学生的心灵之弦再次在诗歌中得到拨动,从而加深对语言的体验。
《三个儿子》一文,内容浅显,却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它教育子女们怎样才是真正的儿子,与我国《三字经》中“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主题相符。但是,现在的孩子大都以我为中心,很少有主动帮助父母的行为。为既是家庭教育的失败,也是社会教育的失误。因此,要使蕴含在文章中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达到感到的目标,非得下一些苦功,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文中主人公的心灵不可。在教学中,我作了以下“诗化”尝试:
一、导课诗化,激发学生质疑阅读兴趣
我认为,导课设计的目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学习情境,使其有良好心境和情绪准备,将注意力集中在语文学习的重点目标上。在本课教学中,我应用诗歌创作中“设置悬念、对比、夸张”等手法进入导课:
1、板书课题夸张化。
2、我将课题中“三”字写得特大,其中上面两横特小,三横之间空距较大。学生看了以后,马上提问:“为什么这么写‘三’?”我顺势问:“你认为老师在写‘三’吗?”学生疑惑了。我抓住这个悬念,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去猜测老师为什么这儿写?
学生读完后,有人认为:“张老师与课文中的老人一样,只有肯定一个儿子。”于是,我引导学生质疑,归纳出以下三个探究的话题:
(1)写了三个儿子,可老爷爷为什么只看见一个儿子?
(2)怎样才算真正的儿子?
(3)怎样做真正的儿子?
二、品读课文,将课文语言转化诗化语言,探究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后,很快地划分三位妈妈夸赞自己儿子的语言,以及三个儿子的语言,以及三个儿子对待妈妈拎的水桶的表现的句子。
2、我让6位学生分别读1-6自然段,让他感受三位妈妈如何夸奖自己的儿子,然后板书如下:
聪明有力气
嗓子好
没有特别地方
再让学生揣摩几位妈妈夸奖时的心理,通过加修饰语,指导学生她们的语言,如:
一个妈妈(自豪地)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又一个妈妈(神气地)说:“……”
tag: 教学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