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是人教版第五册的一篇课文。文章主要讲了伟大的革命家列宁对灰雀的爱,对小男孩的爱,使小男孩受到感动,主动送回灰雀,做诚实孩子的故事。《灰雀》这篇课文有几条研究线索:一是灰雀的惹人喜爱;二是列宁爱灰雀更爱小男孩;三是男孩也爱灰雀;四是男孩很诚实。执教《灰雀》后,心有所动,心有所悟,愿把课后一得与大家分享。
片段回放
在今天的课堂中,一、二、四三条研究线索非常明晰,但是,单单漏掉了线索三,让我们再来回顾以下一个教学片段:
(感受列宁喜爱灰雀之后)
师:列宁喜欢灰雀,那么这只让列宁牵肠挂肚的灰雀究竟去了哪里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想想答案。(学生读课文)
生:这只灰雀是被小男孩抓走的。
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是被小男孩抓走了呢?
生1:男孩知道灰雀还活着
生2:那个男孩子站在白桦树旁边,低着头……
生3:他感到非常惭愧
生4:“没。。。。我没看见。“他说话吞吞吐吐
生5:说话吞吞吐吐,在想心事。
生6:课文中写到“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你看,他知道灰雀的下落。
生7:我觉得男孩把灰雀抓回家,不是为了好玩,男孩怕灰雀冻死,他要给灰雀保暖。
师(课前没有预想到学生会有这样的回答):恩,这样说也有道理。
(之后教师没有再理会这个答案)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男孩说的话。
设计改进
课后,同年级听课老师对于这个环节有一些讨论:
师1:陆老师是围绕列宁对灰雀和对小男孩的爱来进行教学设计,其实小男孩对灰雀的爱也应该提一提。
师2:我看到网上有一个教案是把列宁对灰雀的爱和小男孩对灰雀的爱进行对比。我也觉得男孩对灰雀的爱应该再点一点,这样会觉得对文本的解读更加完整一些。
在老师讨论之后,我针对这一环节进行了修改:
生7:我觉得男孩把灰雀抓回家,不是为了好玩,男孩怕灰雀冻死,他要给灰雀保暖。
师:你想得很有道理,男孩把灰雀带回家,怕他在严寒中冻死。看来,不仅仅只有列宁爱灰雀,男孩也——(学生说)爱灰雀。
师:可是老师又想:当男孩把灰雀带走之后,剩下的那两只灰雀又会怎样呢?有可能他们就是那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的
生:兄弟姐妹、好朋友、爸爸妈妈!
师:那么,此时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说想法)
师:而那只被抓走的灰雀,身体的确得到了温暖,可是,当他孤零零地呆在笼子里时,他的心里又会怎么想?
(学生说)
师:看到男孩这样做,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师:男孩的想法很好,那是出于对灰雀的喜爱。可惜的是做法实在不太妙。
课后思考
一直很喜欢一个词语,叫做“圆融”。这个词是对人修通得极好的状态的一种描述。圆融包括了内敛,神情内敛强调向内收缩,是一种“守中”的状态;而圆融又强调整个人浑然一体,物我合一,天人合一,是一种整体状态。正所谓收的进来,放的出去。
于是,我想,我们的课堂也应该追求教与学的圆融。有很多像我一般的年轻老师,当在课堂上遇到学生的反应游离于预设之外时,往往会束手无策,于是更多地时候会采取回避的方法,或者说,很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老师设顶定的学习轨道上来。《灰雀》这篇课文的这个教学片段就很有代表性,仔细回味,第7个学生的回答是有思考的回答,有生活基础的回答。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犯错误,都是有其特殊原因的。学生年龄小,处世阅历浅,遇到事情和问题往往会采用不合理的手段来解决,就像课文中的男孩一样,可能心中是有良好的愿望,可却选择了错误的途径来解决问题。面对这样的孩子,成人的第一判断一定是,男孩调皮,想把灰雀抓来玩玩。教师在课前并没有预设到学生7的回答,可以说是成人思维和儿童思维的一种落差,简单地说,是成人对儿童的一种不理解。在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常常会使孩子满腹委屈。
文章中列宁对孩子的爱正是体现在列宁对孩子的理解中的,列宁理解孩子,所以没有责怪和批评,而是循循善诱,使男孩主动放回灰雀。学生7认为“男孩把灰雀抓回去,是为了给灰雀保暖”,这正是孩子对孩子的一种理解。如果教师在课前就对“男孩抓走灰雀”的原因有更加深入的理解,那么就不会轻描淡写地对待学生7的回答了。甚至可以说,如果在当时的课堂上,教师能够抓住学生7的回答稍作引导,那么,课文中男孩这个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才会更加有血有肉。当我们深入到男孩的内心世界时,才会感觉到男孩的可爱之处,才能体察到列宁一番做法的良苦用心。——这,是课堂的一种圆融。
做人,要做到圆融不易;上课,要达到圆融的境界,更加困难。还是这个道理,上课要至踏雪无痕的境界,教师要修炼:文本解读须能够深入;理解学生要有一颗童心。
(www.lexue88.com www.lexue88.com)此文转载于
,圆融,是一种境界——执教《灰雀》课后一得
tag: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