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通过反复朗读,知道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激发学生为祖国而读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直接入题
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我会认: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
衣衫褴褛 耀武扬威
惩处 铿锵有力
(在学生认读词语的同时,给学生解释“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衣衫褴褛”“惩处”“铿锵有力”的意思,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接读课文
请几位学生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走入文本
1、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不振)
2、“中华不振”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两次)
四、深入文本
1、第一个“中华不振”出现在哪里?
2、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多媒体出示这段文字)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的问。
“那是外国的租借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这里要通过读来体会伯父的无奈和周恩来的疑问。引导学生把周恩来的疑问带入朗读中去:为什么中国的土地不能到那里去玩?为什么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没出说理去?为什么伯父对“中华不振”是这样的无奈?)
3、周恩来刚来沈阳就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他有没有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他什么时候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我们来看第二个“中华不振”又出现在哪里?
4、是什么让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1)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的、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这里抓住“大不相同”这个词,引导学生体会在中国的土地上租界里的繁华与热闹只属于洋人,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却不能够拥有这样的繁荣,原因就是中华不振。
(2)衣衫褴褛的妇女的哭诉与洋人的得意扬扬:
指生朗读(出示这段文字),引导学生从妇女的哭诉声里看出“中华不振”。 从洋人趾高气扬,得意扬扬的神情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中国巡警狗仗人势,耀武扬威的丑恶嘴脸中看出“中华不振”。从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的拳头中看出“中华不振”。
这些中华不振,使人愤怒,“但是,在外国的租借地里,谁又干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个不幸的妇女。”又使人悲哀。
这就是当时的中国,这就是当时的中国人的缩影。这一幕让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3)学生再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此时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情。
5、周恩来沉思些什么?他沉思的结果是什么?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抓住“清晰而坚定”理解周恩来的决心。
五、延伸文本
1、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周恩来这样的人的努力,我们的祖国崛起了。(多媒体演示中国的美好今天)展示新中国的发展,让学生由衷地为自己的祖国而骄傲。
2、激发学生像周恩来学习,确立为了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读书的志向。
,张志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tag: 教学 中华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