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语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市内研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市内研讨)

11-07 15:07:28   浏览次数:719  栏目: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市内研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市内研讨)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2、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一、谈话激趣:

1、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哪些人?诗人、作家、科学家,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

2、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他是——

李白

3、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出示课题)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题目

 ① 题目中有生字(出示卡片“广陵”),谁来读一读? (教师注意倾听并评价“陵”的后鼻音读法)

大家一起读。

② (出示卡片“孟浩然”)谁来读一读?( 教师注意倾听并评价“孟”的后鼻音读法)全班一起来.

孟的第一笔是什么(横撇)。我们一起写写这个字(板演)

2、个性读题

① 题目共有十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试着读一读吧,同学们。

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 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

☆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对,是一首送别诗。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强调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 强调“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

☆ “之”是什么意思?

② 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题目呢?同学们自已再读一遍题目吧!

③ 同学们,你读懂了题目了吗?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3、感性读题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代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名是著名的名。(手指课题)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年龄差距不是问题,一样的酷爱自由,一样的潇洒飘逸,使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诗才出众,使他们相间恨晚,无话不谈,不再寂寞。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

对,我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

(书写“读懂诗题”)

总结学古诗的步骤: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

三、自主学习,读通诗句。

书写“读通诗句”。

1、自由读

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同学们能做到吗?

带着要求,读一读诗句。

2、指名读

3、读出诗的节奏感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想读的接着读吧!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书写:“理解诗意”。)

 同学们,先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等一下老师可要考考你们呀!

2、抽查对重点词的理解,借助重点词说说诗句大意。

五、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1、进入诗境。

① (师边板画边解说:)滚滚长江水由西向东流,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边的黄鹤楼(板◎),要到东边去(板◎),这就叫“              ”。

(黄鹤楼和扬州)哪位同学帮老师找出它们的位置?

 

 

 

 

(黄鹤楼简笔画)

(扬州简笔画)

 

② 三月的扬州是什么样的?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烟花三月)

指名读。

③ 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

(板画孤帆,书写“帆尽”)

长江,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只有孤零零的一只帆船?

(板画众帆,突出孤帆。)

“我的心里只有你—孟浩然。 江帆点点,只见一帆,船不见了,我看着帆,帆不见了,我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

(师范读后两句)真是帆尽,“情未尽”(板书)。

2、多元感悟。

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心里话想对孟浩然说呀!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

3、感情升华。

(师范读,生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长江天际流。

(音乐“高山流水”)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音乐停)

4、融会贯通。  

我们一起再读一遍题目。

六、小结

    (音乐:《送别》)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下节课要学的《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不同的离别情。四十分钟很快过去了,胡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声再见了。离别之际,老师希望课后同学们能好好的读一读这首诗,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市内研讨)


来“国培班”前,正好在学校上了一节古诗文阅读教学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天,听李作芳老师讲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目标与策略》,再来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收获多多。

首先,李老师所说的两个误区,我仅走出了一个,在内涵的挖掘上有些过。其次,古诗词教学的“三项重点”(诵读、积累、感受),我注意了,但重点不够突出。没有达到我预期的古诗文教学的书声琅琅的境况。此外,“四种关系”的处理,“四个环节”的落实都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1] [2] [3]  下一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市内研讨)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