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语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渔歌子》文本赏析与教学设想(上)

《渔歌子》文本赏析与教学设想(上)

11-07 15:34:49   浏览次数:597  栏目: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渔歌子》文本赏析与教学设想(上),

《渔歌子》文本赏析与教学设想(上)
 
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典籍中,古典诗词可以称得上是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文化精神蕴含之丰富,涉及之深广,流传之久远,都是举世闻名。它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弘扬中国古典诗词中优秀的思想文化精华,发掘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优秀传统资源,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占有重要地位。如何让小学生真正认识,了解,接受和继承这些精华,关键在于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教学了。

古典诗词教学历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要上好一堂古典诗词教学课的确很难。以前,要让学生深切领悟古典诗词中的境界美和语言美及思想美,传统教法主要是从时代背景、表现手法、修辞方式、结构章法、风格特征、思想内涵、字句含义、格律形式等方面入手,力图全面讲彻讲透。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兴味索然,既遏制了学生思维创造的积极性,又难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教师一厢情愿地完成了教学主导任务,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结果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好。而按照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古诗词的教学课堂关键是要让学生有一种参与感和创造感,才能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激发学习兴趣。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古诗词教学还是一种欣赏与审美的素质教育,训练学生从文字中感受美,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及语言文字的热爱。

下面,我就第9课《词两首》中的第二首《渔歌子》来谈一些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作者简介

张志和,中国唐代词人,初名龟龄,字子同,自号“烟波钓徒”,青年时曾出仕,受皇帝赏识,后被贬,归隐于太湖一带山水之间,长期过着隐逸的生活。其人多才多艺,凡歌词、书画、击鼓、吹笛、无不精工,尤其善于汲取各方面的营养化为已用。

张志和所作《渔父》词5首,描绘江南水乡风光、渔父生活。词的基调清新、质朴,并融合着隐者淡泊、澄清的高情远意。五首词很快就流传到日本,当时日本的嵯峨天皇、皇女智子内亲王和滋野贞主均有和作,成为日本词学的开山。这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二、文本解读

《渔歌子》是一首通过写景赞美渔家生活情趣的词,它将远近高低的景色融会其中,构成了一幅宁静的画面。它着意描绘了秀丽的水乡风光:远山青翠,白鹭高飞,桃花火红,碧波粼粼,一位渔夫头顶斗笠,身披蓑衣,在春天的斜风细雨中,十分悠然自得。全诗的色彩鲜明柔和,有青山、碧水、白鹭、红桃……静中有动:江水涨、白鹭飞、斜风、细雨,一切都笼罩在春江烟雨迷蒙之中,意境优美而活泼,似一幅水墨丹青,鲜亮的越加鲜亮,淡雅的越加淡雅。充分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山光水色之中悠闲而自由的生活乐趣。古人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词何偿不是如此呢。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南水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在这样一片自然淳朴的风光下,作者自然感慨“不须归”。世事于我如浮云,何用浮名伴此身?这“不须归” 寄情于景,直抒胸臆,表达其自由自在、终老山水的生活向往。

“斜风细雨不须归”,轻快自然的风光。但暗自揣度,他是否真的不思归?或也似其他文人以寄情山水来掩饰仕途之失意。贤人致仕,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稍遇打击即沉沦逃避也非大丈夫所为。不过,不论怎样,此词都堪称绝唱。读之,心境渐趋宁静,似与山水融为一体,着一袭青衫,飘然世外,走在这有风有雨有山有水的路上,不归去……

这首小令寥寥27个字,由景及人,成为精致的艺术整体,细分起来可以这样:

一、二句写景。

“西塞山前”,点明地点;“桃花流水”点明时令季节;“白鹭飞”、“鳜鱼肥”,是江南水乡特具的风物。其中“鳜鱼肥”在全词处于枢纽地位——正是因为鳜鱼肥,才引来鸥鹭盘旋翻飞,寻觅食物,流连不舍;也正因为鳜鱼肥,才引来渔翁披蓑戴笠,迎风冒雨,兴致勃勃地垂钓溪上。从这“鳜鱼肥”三字中,,可见词人是用了不少心思的,否则,这三字怎会发挥映前照后的作用、有如“神光所聚”呢。

三、四、五句由景及人。

“青箬笠,绿蓑衣”,既绘形,又显色,指的是渔翁;结句“斜风细雨不须归”情景兼备,富有神韵,令人设身处地,帮词人来体验了——风儿轻斜,雨儿细细,渔翁船头垂钓,在斜风细雨里兴致盎然,自是无须归去了。这雅兴何等使人羡慕啊!

正如前人所说,这首小令先写景,再及人,“说得情出,写得景明”(清.李渔语),多么精巧,多么感人。(待续)
三、教学建议

这首词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它融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相生,让人读来回味无穷。它内容浅显,加之又编排在《如梦令》的后面,应当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第一步,初读诗词,感知大意。可让学生自读古诗词,借助工具书,想一想诗词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再想想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然后小组学习,向同学和老师请教。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予以点拨后,再要求学生把诗词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使学生对诗词的意思有个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词中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然后问学生画面中有没有人,从哪里能看出来。明确:有人,“箬笠”和“蓑衣”都是人穿戴的物品。

第二步,反复诵读,展开想象,品味意境,体会感情。这个环节主要分三步进行:

1. 抓住景物,感知画面美。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所描绘的景物,感知这首词表现的美好画面。要让学生眼睛看文字,脑海中构成相应的形象:郁郁葱葱的西塞山、振翅飞翔的白鹭,尽情盛开的桃花、肥美悠闲的鳜鱼、戴笠披蓑的鱼翁……再借助课文插图,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色彩鲜明、富有动感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想象出的画面。还可以为这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用画的方式来展示江南的美景。

2. 展开想象,领悟意境美。

诗歌教学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诗歌所描绘的景象能够在头脑中形成具有诗情画意的实际情景,让学生能够与作者一道,进入特定的意境之中,获得美的享受,得到美的熏陶。词的教学亦是如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作者,在这斜风细雨之中,身处如此美妙境界里,独享大自然的恩赐,当然无须煞风景地打道回归了。此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渔翁为什么“不须归”。各抒己见,如因为雨小、鱼肥,或渔翁已经陶醉在春天的美景中等。

3. 反复诵读,体会情感美。

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有条件的可配上优美、舒缓的乐曲,渲染气氛,达到在朗读中加深体会,在朗读中获得审美感受,在朗读中自然成诵。

第三步,以点带面,拓展延伸。众所周知中国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并不是几堂语文课就能让学生深刻领悟的,主要还是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引导他们走向更广的古诗词殿堂,因此,我们把古诗词的拓展领悟作为了一项重要内容。可以动员学生从课外书中寻找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词,练习朗读、背诵。也可以同柳宗元的《江雪》作比较,感悟与“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一首好的诗词本身就是一曲美妙的音乐,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描述。古诗词的教学,还需我们语文教师身体力行,更新观念,使之不断优化,让这古典文学精华,从学生口中渗融于他们的血液之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之中,让他们在古诗词学习乘风破浪时,得到的不仅是一种享受,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生命在诗歌的滋养中得以鲜活的成长。

 

 


 

,《渔歌子》文本赏析与教学设想(上)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