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语文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将相和》教学设计 随心·随兴 发表

《将相和》教学设计 随心·随兴 发表

11-07 15:34:22   浏览次数:397  栏目: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将相和》教学设计 随心·随兴 发表,

《将相和》教学设计   随心·随兴 发表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12册教材第三组的一篇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学生在阅读中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人物思想的了解。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2、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
       导入: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2、学生初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二、介绍历史背景。(出示课件)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三、再读课文
1、思考:“将”“相”分别指的是谁?这篇课文讲了几个故事?
2、学生读完后指名回答。
     “将”指的是廉颇。
     “相”指的是蔺相如。
       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四、给课文分段,并概况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指名回答:课文里的“将”“相”指的是谁?是什么让他们产生了不和?课文一共讲了哪几个小故事?


二、教授新课。
1.学“完璧归赵”

默读第一大段,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1) 这个故事是怎样发生的?

(2) 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很着急?

(3)用上“因为……所以……”、“如果……就……”这些关联词用你自己的话归纳一下,把赵王很着急的原因说一说。

(4)面对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从中可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

a.出示蔺相如说的话。

b.这儿蔺相如对可能发生的两种情况进行了分析,用上了两个假设,说明了什么?

(5)到了秦国,蔺相如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请划出描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的有关句子,并能说说从中反映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
(6)分析学习了这一故事后,你认同廉颇的说法吗? 蔺相如靠的是什么?
(7)小结: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在众人都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蔺相如知难而上,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可见他靠的不仅仅是一张嘴。从这个故事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临危不惧的人,这些品质,我们是从什么地方分析出来的?(是从他的语言、动作、神态想法中)所以我们学课文,了解人物的品质,要从理解、分析人物的言行入手,找一找,读一读,分析一下,也就是要抓任务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课文,下面还 请你用这个方法来学习“渑池之会”这则故事,找一找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找一找描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想法的词句,分析一下,反映了他的什么品质,看看是否靠的是一张嘴。
2、自学“渑池之会”
    交流:
(1)    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    划出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想法的词句,说说反映了什么品质。

(3)    小结: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很不服气(出于16节廉颇的话)他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找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所以廉颇说: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3、学“负荆请罪”。
(1)    针对廉颇这样的态度,蔺相如又是如何做?如何说?请划出有关句子,并进行分析。

(2)    蔺相如避让廉将军的原因是 什么?

(3)    蔺相如的话传到廉颇的耳朵中,廉颇如何做?他为什么这样做,从中可看出什么?

[1] [2]  下一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 随心·随兴 发表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