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一课的教学构思
一、加强联系,把握整体,挖掘课文思想内涵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枯燥、乏味、使语文失去了感性、理性和灵性。其中一大的弊端就是“条块分割”,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上条块分割,字离词,词离句,句离段,段离篇;教学环节上条块分割,常见的是在讲读课文之前,单设一节课或一个教学环节,识字、学词、分段、概括段意,美曰“扫除文字障碍”。这样的条块分割,将鲜活的文章分解的支离破碎,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也不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将相和》这篇课文由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组成,篇幅较长,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教法是按事件、人物的不同,将三个小故事条块分割,分别处理,得出:完璧归赵——蔺相如——机智勇敢;渑池之会——蔺相如——勇敢机智;负荆请罪——廉颇——知错就改。虽然操作容易,但忽视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编者的编写意图,陷入了盲目性和随意性,削弱了文章的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
本课的阅读教学,试图改变传统条块分割式阅读教学方式,高屋建瓴地整体地把握文章的人和事,注意挖掘事件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因果关系。从“将相和”三个字所透露的导向信息,从“和”字切入,有“和”必有“不和”,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不再作为孤立的故事存在,表现的也不再仅仅是机智勇敢。教学中将两个故事一线穿起,表现蔺相如因机智勇敢而立功,因立功而升官的事实,导致蔺相如廉颇职位高低的倒转,导致了大将军廉颇心理的失衡。这样“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成为了将相“不和”的外部原因。将相两人为什么又从“不和”到“和”呢?全力从“负荆请罪”中找原因,蔺相如无病请假、路遇躲避并非自轻自贱,一切都是忍辱负重,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廉颇“知错就改”的果断行为,撑起这一切的思想基础也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将相两人从国家利益这个大局上找到了共同点,形成了“和”的结果,将人物的品格推向了极至,三个故事浑然一体。
二、聚焦焦点,揭示矛盾,简化阅读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存在要体现一定的有序性和逻辑性,否则,不是凹陷就是赘疣,就没有合理性。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结构中有一个称作“扫除障碍”的教学环节,即识字、学词、分段、概括段意,处理掉这些“文字障碍”,教师可以“心安理得”、“无忧无虑”的讲读课文。就以识字为例,汉字本身具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脱离课文语言环境,单独识字,往往只是照本宣读字的本义,而课文中往往取其引申义或比喻义,这便造成学生认识上的混乱,对理解词意句意带来困难。其实,扫除的障碍最好办法就是联系语言的具体环境,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训练,实践加以掌握。
《将相和》篇幅较长,结构比较复杂,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简化阅读教学环节,完成阅读任务,达成阅读目标?本课试图从将相“不和”的思想原因,廉颇“计较职位的高低”这一矛盾的焦点展开。在初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到说明将相“不和”思想方面原因的语句,“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揭示焦点问题:“蔺相如有没有能耐,是不是就靠一张嘴?”再组织学生仔细阅读蔺相如在关键时刻的语言,感悟人物形象,一个“理”字的反复出现,使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感悟更加丰满,更加鲜活。这样的安排,简化了阅读教学环节,找到一条理解课文的“最短程”,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软性设计,灵活处理,探索开放性阅读教学新路径
课堂活动是一个有变化、共时空的群体活动,主体、客体、媒体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地转换中。这种转换,使课堂活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现场性,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师生双向合作的不确定性。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过分强调“精心”设计,那些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必须实行的教学步骤,必须进行的课堂训练,实际上成为毫无伸缩性的“刚性”设计,表现为教学过程细密,实施过程呆板,教师抢时间赶速度,让学生往教师设计好的“圈套”里钻,掩盖矛盾,回避过程,实际上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相和》一课的教学中,力求体现软性设计,使教学过程粗线条,实施方法灵活,留出一定时间,临场相机诱导,弹性处理,寻找矛盾,展示学习过程,探索一条开放性阅读教学新路径。
1、开放内容,拓宽学生知识背景
“将相和”的故事,发生在两千三百年前,离学生非常遥远。课前预习时,将故事背景资料书面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知道“七国争霸,秦国最强,常常寻找各种借口进攻别的国家,但又怕其他国家联合起来抵抗秦国,所以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当时秦国正全力进攻楚国,无力进攻赵国。而赵国本身又很强,秦国只好寻机占赵国的便宜”的历史背景。揭题时又利用多媒体补充将相两人的个人资料,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背景。课后还可以向学生推荐《春秋战国故事》,充分拓宽、利用教学资源。
2、开放问题,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设计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思维的时间与空间,相机诱导,弹性处理。如“请你来代蔺相如向秦王说一说要举行典礼的理由。”“你觉得廉颇说的有无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等问题,都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学生可以以自己的理解,多角度思维。对蔺相如的语言理解,虽然提供了可以参考的问题,但更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张扬学生的个性。
3、注重实践,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把过去教师包办的讲析提问转化为学生的语言活动。如:不是提问“赵王和大臣遇到什么难题?”,而是让学生用“如果……就……;如果……就……”说一说赵王与大臣的为难之处。又如请学生读一读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等,使课文内容成为落实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载体。
4、寻找矛盾,展现学生学习过程
粗线条的设计,以留出足够的“空白”,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教师可以不必急于赶教案,害怕学生节外生枝,回避有价值的学习矛盾。在说说“完璧归赵”故事的经过时,那位学生虽然说得很勉强,但老师不用着急,耐心提示,积极鼓励,终于说完。同学们在她断断续续的讲述中一起思考,明白事情的经过。后来这位同学又多次举手发言。强调学习过程,让学生放开来学,真正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5、关注发展,唤醒学生生命意识
语文教学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要启迪学生对课文进行生命体验,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在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的学习中,通过对蔺相如的语言的阅读,诱导学生体会课文中语言所蕴含的智慧的光芒,思想的火花。你看,学生的理解多么深刻,“蔺相如在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利益,不畏强暴”,“抓住秦王贪宝、爱面子的弱点,机智勇敢”。唤醒了学生生命的意识,燃起学生生命的灵气,是语文教学的永恒追求。
,《将相和》一课的教学构思
tag: 教学 将相和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