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草船借箭》
即将给学生讲《草船借箭》的时候,心里有点没有底,因为对于《三国演义》这部经典的古
典名著,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假如我只考虑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学会了生字词,那是远远不
够的。更何况,没有对故事前因后果的了解,没有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是很有
难度的。
备课的时候,读了参考书,把课文的背景情况熟记于心;然后询问周围的同事、朋友,在《三
国演义》中刘备、鲁肃、曹操、周瑜分别是怎样的人,何以见得?一定让人家讲出历史故事做依据
;接下来上网查了一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歇后语、成语等。
课堂上,我以向学生介绍《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开始,告诉学生周瑜的一句话——“既生瑜
,何生亮。”让学生了解到周瑜的妒忌之心。板书课题,齐读后问:读了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学生马上说出草船借箭的意思,提出自己的问题:“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草
船借箭?”“怎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这些问题是学生心理的问题,恰好也是课文的重要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然后通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概括课文主要
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由于学生经过预习,再加上刚才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以
上的学习内容很快解决。
感悟课文内容的环节中,我抓住“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儿?”这一个问题来进行,学生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做好批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
像课前预料到的那样,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体会是肤浅的,尽管他们把有关语句都找到了,
在表述的时候语言却是苍白的。
全班交流时,当学生说到周瑜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造出十万只箭,他们读出诸葛亮的语
言说是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我追问:“在古时候造十万只箭,别说十天,就是三十天也有困
难。周瑜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生答:“是嫉妒诸葛亮,想陷害他。”“那么诸葛亮却说“不用
十天,三天就够了。”并且立下了军令状。这说明什么呢?你联系下文想一想。”生茅塞顿开说:
“这说明诸葛亮心中早已有了计策,知道三天后有大雾,他还知道天文知识,真了不起。”马上有
学生补充道:“诸葛亮不但知道三天后的天气情况,还知道周瑜是在陷害他,就故意这样做,好给
周瑜一个教训,所以说他是神机妙算。”我忙给予肯定:“对,这就叫将计就计!”“那么我们怎
样来读他们之间的对话呢?”学生同桌练习后,分角色读并评价。有了前面的感悟,学生读得比较
入情入境。
学完了这一小部分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继续汇报,而是将刚才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归纳:“刚
才我们抓住人物的语言,联想人物的内心世界,联系上下文体会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像这样,
接着汇报。”“授之以鱼”对学生来说只解决了一时的问题,“授之以渔”才是最有效的教学。
学生感悟到诸葛亮坐在船中不紧不慢的饮酒作乐的一段时,对于诸葛亮在大敌面前临危不惧体会
的比较深刻。我乘机给学生讲了曹操误杀恩人的小故事,让学生感受曹操的多疑,然后来体会诸葛
亮的知人心的高明。由此提出问题:“诸葛亮识人心不仅体现于此,还有对鲁肃的知人善用上,这
是为什么?.......(我给学生又加了一段当时鲁肃的身份以及他的为人。)学生马上感到诸葛亮对
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态度。真是神机妙算啊!这时学生再来读诸葛亮在船上对鲁肃说的话的时候,有
的说用神秘的语气来读,有的用胸有成竹的语气,有的则运用一点嘲讽。尊重学生的不同感悟,在
这里尽显。同时几个小故事的穿插,让学生把课文内容体会得更加深刻。学生觉得这样学习是一件
快乐的事情,对三国故事有了进一层的认识,这便是我教学的目的——引领学生对古典名著感兴趣
,产生阅读的欲望。
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告诉学生,三国中有句歇后语说:诸葛亮三气周公瑾——略施小计。
你还想知道这些故事吗?回去读读《三国演义》,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找到更多的乐趣。我故意留了
这样的悬念,留有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把语文的学习空间无限放大,促进学生在生活
中学语文,在广阔的书的海洋中翱翔。真正为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着想。
整个的教学过程,也是我提高成长的过程。我在收集资料,与学生分享资料的过程中也比较清楚
的了解了草船借箭前后的故事,了解到三国中纷繁的人物特征,有了要读读名著的想法。“教学相
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我教《草船借箭》
tag: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