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特级教师家园
《将相和》是一篇传统课文,我已教过数遍。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我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发现有不少不符合新课标精神的地方。后来在上此课时,进行了新的探索,效果颇佳,体会到只要转变观念,老课文也能教出新意来。
一、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据此,我改变了原来老师讲得多、内容分析多的毛病,坚持以读为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读的训练大体上分为三步。第一步,带着比较简单的问题初读课文,大体上了解课文内容。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看课题提出来的:将是谁?相是谁?和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将相为什么不和?后来怎么又和了?……第二步,突出重点精读课文,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语言。特别是最能突出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精神的语句,如,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再如,蔺相如说:“您跟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等,我都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通过范读、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等形式,使同学们能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第三步,浏览全文,整体把握,评论人物。课文已经读熟了,自然而然地就把握住了文章的整体。文中人物的好坏,学生已经了然于胸,再来评论人物,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这样做收到了一箭三雕的功效:一是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有关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通过读,学生自己读懂而且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三是在读书的过程中还掌握了学习长课文的方法。
二、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特别是“感悟”过去提之甚少,不够重视。“感悟”必须多读,读得少,就很难有所感悟。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古人说得好:“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这里的“化”,是指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形成了语感经验。所谓语感经验,就是人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非凡的直觉能力,也就是 “感悟”能力。谁去感?谁去悟?当然是学生去感,学生去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激励下,学生通过读书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去欣赏所写景物的美、祖国语文的美……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熟读精思”,然后再讨论、辩论、争论,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感悟课文的好办法。“问题”由谁来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当然主要应由学生来提。
tag: 教学 将相和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