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语文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将相和》教学新探

《将相和》教学新探

11-07 14:59:46   浏览次数:688  栏目: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将相和》教学新探,
特别是有的同学还联系到预习情况:课前我查了字典,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而缶是一种大肚子小口的瓦器,秦王拿起木棒敲一下瓦罐子,很不雅观。所以,我也认为赵国胜了。

争到此时,大部分同学认为是分出了胜负,赵国胜了,秦国输了。这可见同学们通过熟读精思,确实有所感悟,且感悟得较深。但仍有两位同学说是打成了平局,他们认为不管怎么说,结果都是一样的、没有分出谁胜谁负。《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还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不一定要有一个标准答案。所以,我最后只是一个参与者的身份,表示能够接受赵胜秦负的说法,但仍允许那两位同学保留自己的意见。

我觉得,这样进行教学才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没有包办代替,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加深理解,从中得到营养。

三、在读的过程中丰富语言的积累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特别是机械记忆能力尤为出色。儿童时代背诵的东西,一辈子也忘不了,可以受用终生。所以,《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几处都强调了积累。积累什么?不是积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修辞手法,而是积累规范的语言。要让学生学习语文本身,而不是关于语文的东西。积累要有一定的量,一学期只读一二十篇文章,即使读得滚瓜烂熟,所得也是有限的。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意思也是必须大量输入才会产生一定的效果,即所谓聆千曲而后知音,阅千剑而后识器。《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并规定了各学段要背诵的古诗文。只有积累多了,方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

这里只谈谈学习《将相和》一课的积累。积累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读的过程中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需要背的也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记乐背。《将相和》 里有许多好词好句。如撞、拼、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我都引导学生反复地读、比较、理解、抄写,记住它们。渑池会上蔺相如说的一段话提示语中没有表示语气的词,读时不好表达感情,我就启发学生自己加。学生说出了不少词语:生气、气愤、气冲冲、怒气冲天、火冒三丈、怒发冲冠……实际上,这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相互交流掌握的词汇。在读书训练的过程中,学生还说出了缓兵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等词语,这些都是他们在课外书中学到的,我大力表扬他们,进一步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那些描写蔺相如语言的铿锵有力的句子,学生已读了十几遍,早已熟读成诵了。另外,也结合读书,注意了学习方法、文章表达方法的积累。

巴金先生说:我从前在私塾念书的时候,老师平时讲得很少,而且讲得简单,他惟一的方法是叫学生多读书、多背书……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下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私塾的教法虽有很多不足不处,但多读、多背、多积累还是可借鉴的。

四、在打好基础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学《将相和》一课,我紧紧地扣住这个同时,不另搞一套,不横生枝叶,而是在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没有写廉颇的语言。我抓住这个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廉颇此时此刻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然后来个现场表演。学生说的头头是道,演的活灵活现,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创造力。扮演廉颇的同学诚恳地说:蔺上卿,为了争一口气,我就不顾国家的利益和你闹别扭,如果秦国乘机来打我们,那怎么得了啊!我不就成了千古罪人了吗?请您拿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扮演蔺相如的同学连忙扶起廉颇,热情地说:老将军快快请起,这没有什么,你能认识到就好,以后我们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其他同学还作了些妙趣横生的补充。一时间,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特别是教学本课的结尾,是我的,更是学生的得意之作。我们用几分钟的时间开了个《将相和》人物小小评论会,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发言提纲作准备。( 1、《将相和》里的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2、《将相和》里的人物你不喜欢谁?为什么?)这两个问题,既符合儿童爱憎分明的心理特点,又是根据新课标所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提出的。评论会开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他们的共识是:喜欢蔺相如,因为他勇敢机智,为了赵国,可以贡献自己的生命;也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就改,也能维护国家的利益。不喜欢秦王,因为他太霸道了;也不喜欢赵王,因为他太软弱无能了。《语文课程标准》 中提道: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看来,学生通过熟读精思,不仅学习了课文的语言,也受到了课文的熏陶感染,他们的发言基本上是符合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

 

 

 

上一页  [1] [2] 

,《将相和》教学新探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