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君梅《怀念母亲》教学评析
执教:董君梅 评析:赵凤芹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揣摩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沉的思母之情。
3、充分利用课外资料,服务学生感受作者对生母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反复朗读感悟,揣摩作者对生身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地体会作者感情的深挚,实现学生、教师、作者的心灵相通,情感共鸣。【评析】以上教学方向的确立是情为主导,读为主线,有了这两把利刃,学习语文就可以所向披靡了。语言文字就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在读的基础上能够对语言文字心领神会,语文学习就能够达到相当的境界。
实际教学中,关于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我们有的老师不太重视,认为这是虚的东西,照参考落实就可以了。然而事实上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我们进行教案所不能省略的,因为只有对此有了准确的定位和清晰的思考,才能不走或者少走弯路,甚至可以事半功倍。目标不清晰甚至方向有误,且不说可能南辕北辙,只说盲人摸象就足以陷课堂于误人子弟的泥沼无法自拔。更不用说教学的高效了。想一想,课堂教学如此,教学改革如此,做事做人都是如此。
一、揭题引入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板书)请同学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知道作者思念的母亲有什么与众不同吗?
3、作者又是怀着怎样的情愫思念这两位母亲的?请你快速从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到答案。(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4、能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板书敬=爱)
5、带这你的理解读这句话。
6、两位母亲在我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我对她们的这份真诚地、恳切地敬和爱是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流露出来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去吟读,去揣摩。
【评析】从题目入手,整体把握,高屋建瓴。直奔中心,披文入情。
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是小学阶段高年级的训练重点和难点。这里是让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突破的方法,以“崇高”与“真挚”的理解,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为学习全文定下基调。所以开篇教学,是简洁而高效的。
二、研读 “生身母亲”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抢答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了我对生身母亲无尽的怀念?(第二自然段、11月18日的日记、寻梦)
【评析】这是教师深入研读教材的成果。季老行文之中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中间插入作者在哥廷根的三篇日记,印证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崇高而真挚的感情。新课程给了教师巨大的空间,也是巨大的挑战,我们要充分挖掘一切教学资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这其中就包括创造性使用教材,即我们大家经常提及的“用教材教”。这里,首先引领学生体味对生身母亲的深切怀念,一来这种情愫是人之深情,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二来,由小见大,由对生身母亲的感情,升华到背井离乡之后对祖国母亲的眷恋,真实而感人。然后,由“母亲”这个神圣的名字统一贯穿,作者崇高而真挚的赤子之爱令人心潮涌荡。
2、请大家把这几部分内容连起来,轻声读一读,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评析】读是开启学习语言之门的金钥匙,是我国传统语文学习的瑰宝,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根”。因为是重组的教材,所以要给时间让学生把这些看似散落在课文之中的珍珠用读串成一串珠子,以便深入文本的深处,与作者心灵相通,灵感共鸣。
尤其是这里的轻轻地读,我觉得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培养。如果我们培养到位的话,到了高年级就应该更多的应用默读来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了。因为我们感觉在公开课上,默读会冷落了课堂气氛,所以默读这位本应是从二年级就开始学习的语文本领,我们语文课堂的常客,反而成了被我们遗忘的生客了。学生的默读能力的培养也就有了不正常的、不到位的发展。
“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这一问是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很有必要的。是教师面向全体教学理念的体现。有些语文学习好的学生已经把这种学习方法熟练掌握了,但一些中等生甚至学困生,会不知所措,因此,这样的提示,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做什么,并且知道怎么做,只是达到的程度有别罢了。
3、第二自然段重点研读的内容
(1)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痛苦)
A.如哪一日?(如失去母亲死去活来的那一日;如跪在母亲灵前愿意痛不欲生的那一日。)一想到母亲,我就仿佛又回到了痛失母亲的那一日,我的眼泪就如决堤的洪水奔涌而出,止都止不住。让我们在作者的盈盈泪光中,随着作者的回忆再次走进那一日。(幻灯出示补充材料)母亲的去世让我悲痛欲绝。
【评析】刨根问底,是深入学习的不二法门。教师之问要问到点子上,才能引领学生向文本的风景更深处漫溯。只有问到症结之处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有思维的含金量。学生要真正经历会晤文本的过程,真正进行思维筛选,才能有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想想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可以如我思念母亲,茶饭不思,夜不能寐的那一日;可以如我第一次六岁离别母亲的第一天;当然,最深切的痛楚还是母亲过世的那一日。
这里的哪些句子,同样表达了我的当时苦痛的心情?
B.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能结合你手中的资料说说作者为什么寝食难安吗?
【评析】因为学生还不具备自己自如地链接课外资料,丰满课文学习的能力,所以老师引领学习的方向,给予适时的提示,这是引导作用的充分发挥的体现。对学生而言,课外资料可以说是一大堆,他必然要经过自己快速的筛选信息的思维过程,然后才能拿出自己的答案。
C、当我看到这一切的时候,我的心仿佛 。
【评析】阅读是在读别人,但是好的阅读者能够从中读出自己。这里教师一个“我的心”一下子就让学生产生了一种人我不分的阅读心理,这样更有利于读出真情与实感。
D、让我们用同样愿意与母亲生死相随的真情热爱一起朗读“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那是什么使作者在母亲去世的时候如此撕心裂肺,痛苦不堪呢?请同学再读这一部分。
(2)“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A、我们算一算这期间相距多少年。
B、在这十四年的时间内,我只回去过两次,再母亲身边只呆了几天。聚少离多。在第二次为父亲奔丧后,整整八年,整整八年,我一次也没有回过家,一次也没有去看过母亲。
C、说到这,我想很多同学一定和老师一样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不回家?)
【评析】疑问是学生学习的加油站。只有心底真正有了疑惑,才能有欲罢不能的阅读体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这自主,表征之一就是产生疑问。
D、作者也这样一遍遍地追问自己,在长达八年的时间内,难道你就不能在任何一个暑假内抽出几天时间回家看一看母亲吗?
E、是不想妈妈,不惦念妈妈吗?(不是)
F、你是从哪体会出来的?(我的愿望没有实现)通过课前大家搜集到的资料,我们知道,我的这个愿望就是大学毕业后迎养母亲。这么惦念妈妈为什么不回去呢?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吧。(幻灯课外资料)
G、就像毕淑敏《在孝心无价》中所说的那样,“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自己必有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这才使得我们很多人和作者一样,拥有时不会珍惜,失去时才觉珍贵呀。此时你又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痛?(自责和愧疚)
,董君梅《怀念母亲》教学评析tag: 教学 怀念母亲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