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面》,该选怎样的切入点
“遵路”,才能“润物细无声”
江苏东海县 苗蔚林 原创
《一面》是苏教版七(下)的一篇重要课文,对于这样一篇传统篇目。我们该如何切入才能上出新意呢?
我想,本文的切入点可以放在三次外貌描写上。也就是说,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抓好让学生好好理解“三次外貌描写”,这样,以此为纲去把握文本,所有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第一次外貌描写是模糊的,不带任何感情的描写,仅仅是一种写实。我们联系这次外貌描写的前后有关情节就会发现,在此次描写之前都是关于时间、地点、人物等记叙基本要素的交代,这些所有的描写都是围绕“实”来写。
第二次外貌描写已经融入了作者的感情,所以,在此前的课文情节也都有很明显的情感因素,比如写自然环境“象地窖”,写内山的“殷勤”等等,都在为写鲁迅的出场做铺垫。在带领学生解读文本的时候,抓住外貌描写中的“情”来理解前面的有关描写,就会感到都是那么的水到渠成。
第三次外貌描写已经不仅融入了作者的感情,还更深切的表达了作者的“景仰”之情。这次描写的前后都是围绕这种情感来写的。通过景仰鲁迅的精神,拓展了文章的内涵,提升了文章的主题,这该是作者构思这样的思路要达到的目的。
“遵路识斯真”,一篇课文的切入方式有很多,但只有能真正体会到了作者的思路,才可能有巧妙的切入。我们应该知道,任何一篇文章的开头,都不是作者要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作者构思一篇文章的时候总是先有一个“闪念”,这个“闪念”究竟在文章中的什么位置,我们能这个“闪念”找准,往往就是找到了解读文章的“牛鼻子”。
我可以这样妄加揣测:作者和鲁迅的一面之交最重要的印象就该是鲁迅的“外貌”,也就是说:他在构思《一面》的时候就是围绕他这个“闪念”来进行的。他在写文章的时候可能在想:我怎么写这篇文章呢?当时就注意他的外貌了,其他的似乎都模糊了,就这样吧,就围绕鲁迅先生的外貌来写他的精神,写对他的景仰……。作为一个经常写文章的人,我想,阿累对本文的构思就该是这样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去这样思考,可能还会按照俗套去讲解,词语、段落、结构、描写、主题等等,这样讲的课文是没有任何新意的。如果我们能选到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就能把“词语、段落、结构、描写、主题”等项目很自然的融入解读的过程里。让学生在思考中不知不觉的把握课文的要点,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道理。
,教学《一面》,该选怎样的切入点
tag: 教学 切入点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