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生成而精彩——《科利亚的木匣》案例剖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我们虽然不应该忽视精心的预设,但也应该将生成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下面撷取《科利亚的木匣》教学中的一些片断进行反思。
一.课堂教学节录
(一) “走近木匣”
师:瞧,这是什么?
生:木匣。
师:看老师写字。(板写:木匣)一起读——
生:木匣。
师:这可不是科利亚的木匣,而是老师专门带来,里面藏着神秘东西,想看吗?
生:想。
师:那好,上完课,老师把它送给你们。
(“课伊始趣亦生”。运用实物,让学生直观知道这就是“木匣”;同时老师赋有感染力的语言,营造神秘的氛围,学生的精神顿时饱满起来。)
(二) “走进木匣”
师:是呀,科利亚是多么聪明!战争开始的时候,他就学着妈妈的办法把木匣埋在地下,四年过去了,法西斯被赶走了,科利来和妈妈又回到了故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 却被法西斯抢走了。于是,他们想起了要挖箱子和木匣。(板: 埋 挖)
(在学生整体感知科利亚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之后,我很自然地用引读的方法把重点引到了埋木匣和挖木匣上。)
师:谁知道妈妈以前是怎样埋箱子,现在又是怎样挖到箱子?
生:妈妈在家门口三十步的地方埋下箱子。现在也用三十步挖到了箱子。
师:你说得很好!妈妈在三十步的地方埋下箱子,而今又在三十步的地方挖出了箱子。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你能把句子读出来吗?
生: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他埋的箱子。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妈妈从埋到挖始终是三十步,这不难理解,只因如此强调重在为科利亚的十步变五步作对比。)
师:科利亚也学着妈妈的样子,他十步埋下木匣,现在又几步挖出了这个木匣?(板___步 _____步)谁来填?
生:(板写 :十 五)
师:这是怎么回事?是他记错了吗?(学生纷纷举手)
生:不是,以前他步子小,而现在长大了,步子也大了。
生:利利亚5岁时步子小,现在9岁了,步子比原来的大了一倍,以前的十步变成现在的五步了。
生:科利亚没有记错。因为他5岁时步子小,现在大了,步子也变大了,比以前刚好大了一倍,所以以前的十步就变成现在的5步了。
师:哦,我有点听明白了。你们看是不是这样:科利亚5岁时步子只有这么长(画:—),到了9岁,人高了步子也比原来的大了一倍,变成了这么长了(画:——),也就是说原来的两步变成现在的一步。所以十步也就成了五步,你们说是这样吗?
生:对。
师:你们真厉害,现在我明白了。
(课堂是师生平等的课堂。基于请了三位学生都不能清晰的解释原因,我灵机一动,把自己当成学生,让学生成为老师。这样学生既觉得有趣,我又通过清晰的语言表达结合画线段对比让全体学生听明白、能理解,来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举两得。)
(三)“走出木匣”
师:科利亚从挖木匣的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不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 在起变化吗?
师:(投影最后一段)我们来读一读。(齐读)
师:“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就变化吗?”这句是反问句,谁能把它改成用肯定的语气说。
生: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师:你真能干!好,我们再来读读科利亚的话。(齐读)
师:科利亚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会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
生:他想告诉我们时间在变化,周围的一切也都在变化。
师:是呀,从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中,告诉我们时间在变化,周围事物也都在变化。(板书:事物都在变化)
师:谁能用上“不光…还…”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生:我不光学了课文,还知道科利亚是个聪明的孩子。
生:这节课我不光知道了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还知道步子也在渐渐变大。
生:这节课我不光知道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还懂得周围的一切也都在变化着。
师:课文学好了,这份神秘的礼物请这位同学打开,因为他回答最积极。
生:(打开木匣,里面是一张纸条,吃惊。)
师:读吧。
生: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师:(投影)我们一起来分享。(齐读)
师:这里有一则寓言故事《刻舟求剑》,,听后,请大家来评一评过江的人能把他的剑捞回来吗?(投影文章,师朗读)
师:他能把这把剑捞上来吗?
生:能。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 过江的人只要能跳下去捞,就能捞到。
师:同学们,以前听过这个寓言故事吗?(生摇摇头)看,老师给你们画图,会比较好理解。船在江中,剑掉下去之后过江的人在船上做记号,船靠岸后,过江的人想按记号,跳下去捞剑,能捞到吗?
生:能。船虽然向前划,但剑在水流的冲击下也会跟着。
师:剑比较重,水流再急,能把剑刚好冲到岸边吗?这种可能性不大。所以,过江的人是捞不到这把剑的。从他的错误里我们明白——(再次投影,齐读)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就这样,草草地结果了讨论,“点晴之笔”成了“画蛇添足”。全班同学都说能捞上来,这种结果是我意料之外的。如果把文字换成flash动画,学生会更直观、形象理解寓意,一目了然地明白过江的人是捞不到剑。)
二、反思
我一心想在课堂上出彩,把许多精力放在教学设计上。课堂上我虽然发现学生对课文很不熟悉,读起书来结结巴巴,但只考虑到怎样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展现出来就没缓一缓让学生充分去读。课堂,其实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展开的心灵对话,因预设而有效,因生成而精彩!课堂教学的价值就是要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学习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成长。那些部分优秀学生的发言掩盖不住其它学生学习真相。
这节课教学虽然有整体意识,但讲读过细,没有一个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放飞。应当让孩子的思维充分放开,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放一放再收,收的过程中再提升学生。如,当学生说出妈妈在三十步的地方埋下的箱子后来还是在三十步的地方挖到这个箱子时,我应顺着这种思维引导:是啊,科利亚在十步的地方埋下的木匣,现在也应十步才能挖到。这时,相信大多数的学生都反对“不对,科利亚用五步挖到木匣”。这是怎么回事?这问题抛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在解答过程中学生理解了科利亚后来十步没挖到而走五步却挖到木匣的原因。教师组织学生思索、探究、争论,让学生的火花发生撞击。
课堂因为学生精彩而精彩。学生的精彩哪来?是因为老师的精彩,有了老师的精彩,才有学生的精彩,有了学生的精彩,老师就会更精彩,所以古人说“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的智慧,是在教学细节中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是那般自然、随意,让人惊喜,同时又那般的让人遥不可及,是需要老师的丰富的阅历和睿智。课堂,因生命而美丽;课堂也因生成而精彩!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科利亚的木匣》案例剖析
tag: 课堂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