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注真情学语文:兼谈《小英雄雨来》教学(含实录片段)
学生对语文没兴趣,不外乎两种情况所致,一是生拉硬扯的空洞说教,二是没完没了的做题训练,但归结到一点就是:语文教学缺乏荡气回肠的真情感动。只有倾注了真情,学生才能喜欢语文学好语文。
为了获得更感性的认识,大家不妨先来看一段我在网间搜到的《小英雄雨来》的一段课堂实录:
……
师:昨天,同学们在课外自学了课文,学懂了字词,初步研究了课后的问题,那么你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呢?
生:我想知道人们为什么称雨来为“小英雄”?
生:我对刚才这一同学的问题已了解了。但我不了解雨来为什么能成为小英雄?
师:你们真会思考!现在老师请大家一起来思考解决这两个问题,好吗?
生:好!
……
(学生自学课文)
师:时间到了。刚才同学们学得都十分认真,可见大家很会学习。下面我们交流一下,好吗?
……
师:说得太好了!
生:雨来能成为小英雄,我分析一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雨来在夜校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这是他同鬼子作斗争的思想基础;二是他生长在一个革命家庭里,爸爸妈妈是他学习的榜样。
生:我同意他的观点,不过,我还要补充一点,那就是雨来与生俱来的机智灵活。
生:是的,雨来的机智灵活的确是他成为小英雄的一个原因,但我认为这机智与灵活主要也是靠在革命斗争中锻炼出来的。
师:同学们分析得真有道理!有几个同学已经有些激动了。是啊,面对着这样一位小英雄,我们心中怎能不感动,怎能不充满崇敬?下面老师请你们把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一说被感动的原因。好吗?
(学生自由品读后小组讨论交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
看了这段实录,大家不知作何感?我是觉得这样的语文课堂太虚假,太强迫。从学生提出的关于小英雄的两个“为什么”的问题开始,语文就变成了一种说教和程式化的机械思维训练。教师把学生引入了设计好的课堂思路,把雨来当作了不可置否的顶礼神明,学生因此缺乏自己也来当一回英雄的阅读体验。
小英雄雨来是成百上千抗日儿童的代表,是一个生动完美的文学形象。他的英勇无畏,热爱祖国的精神,其教育意义是重大的。但是,在思想芜杂、文化纷呈的今天,如何让学生内化为一种自觉的精神力量,这是语文承载的人文性不可回避的突出问题。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雨来的英雄事迹,在今天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孩子们看来就如同恐龙一样遥远神奇。他们感兴趣的是鬼子的大刀什么样,雨来仰泳立浮的游泳技术怎么那样好,我在游泳馆学了一夏天怎么就没学会,等等离题万里的问题,才是孩子讨论关心的重点。
那么,如何让学生进入文本,体会雨来的思想,融通情感,实现读者与作者、主人公多方的心灵对话,树立英雄的丰碑,接受爱国主义的洗礼?必须要让学生找到真正感动体验点。让现实中学生生命个体和文本中的雨来进行连线搭桥,使学生融入雨来的时代和生活,和他一起爱恨,一起呼吸。
我以为,《小英雄雨来》整篇六部分内容,最应该开掘的就是第一部分。我暂起个小标题叫“我家就在岸上住”。
这个教学的思路来自《我的祖国》这首歌,“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十岁左右的孩子,祖国是个什么概念?课文中的小雨来,课文外的这些小学生,都必须从心灵深处有一个认同,感知到祖国是一个与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美丽所在,如同自己温暖的家,如同时时呵护自己的母亲,并和她一同欢乐,一起悲伤。雨来之所以成为小英雄就来自于这种心理认同和感情体验。学生读文也要由此入境入情,才可真正设身处地去感受到雨来身上体现的一切。
《小英雄雨来》的第一部分如同一幅淡雅飘逸的水墨画,为我们描画了那么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及和平安详的生活场面。文中多次写景,为的就是烘托主题,引发人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绝不容敌人践踏,坚决赶走帝国主义”的共同感受。一条小河在小村庄外蜿蜒,河里那随风摇曳的青翠芦苇,一定是鸟欢鱼跃,一定是孩子们嬉戏的天堂,春天听冰裂的颤音,夏天喧闹的水花,秋天苍苍的蒹葭,冬天翠玉般的冰面,无一不美。课文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芦苇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我范读了一遍,让孩子们反复读,直到背诵下来。然后我和孩子们交流了雨来和小伙伴们的乐趣,还有他的顽皮淘气,还谈到了自己小时候在家乡河里戏水时的件件趣事。学生们都听得入了迷,他们想象着自己也是那欢乐中的一分子,兴高采烈地交流着。待孩子们谈得尽兴时,我问:“我们可以至少用两个词来形容一下雨来那可爱的家乡,看谁想得快!?”静寂,突然有灵光一显,孩子们陆续说出了两个词:世外桃源,人间仙境。这个回答十分重要,说明学生已经把文本的内涵化作了自己的心灵体验。
“突然有一天,枪炮大作,来了一伙强盗,就是日本侵略者。他们用尖利雪亮的刺刀刺破了这和平安详的生活,将美丽的家乡变成生灵涂炭的刑场的时候,假如你是雨来,你此时会怎样?”
“可能会有最初的恐惧?”我随即问。很多女生点了点头,但很多男生在位上坐不住了,比划着高喊:“杀日本鬼子!”
我进一步作补充,从一百多年前,日本就对中国怀有狼子野心,一心想霸占中国,奴役中国人。我和孩子们回忆到了看过的电影《邓世昌》,讲到了黄海大东沟的海战,山东威海卫军港北洋海军的全军覆灭,以及台湾的割让;联系以前课文《卢沟桥的狮子》,讲到了日本对东北的占领,“七七事变”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占领了大半个中国。
当我问到日本鬼子对抗日根据地的“三光”政策时,有的孩子竟把“杀光、抢光、烧光”一气说了出来。我了解到,孩子们对小日本有切齿的痛恨。
当孩子们还沉浸在山河破碎的悲愤中时,我让他们读了《小英雄雨来》的第二部分,
那位女教师在黑板上写的字不仅写在了雨来心里,也写在今天这些孩子的心间:
我是中国人,
我爱自己的祖国!
接下去,一个机智、灵活、勇敢的小英雄形象——12岁的雨来就真正自然地走进了今天孩子们的心间。老师在这里不需要过多地解释分析,静静地和孩子们一起读下去就行了,此时,每一个孩子都变成了雨来。
补记:《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如今是一篇略读课文了,但略读不等于甩给学生自己随便读。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找准切入点,点燃阅读的引信,该发挥的地方一定要大事铺张,基于教材,创造教材,在自然的生成中追求语文“不教而教”的崇高境界。
,倾注真情学语文:兼谈《小英雄雨来》教学(含实录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