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交流《七月的天山》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5、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课时安排:
1——2课时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流资料,明确学习任务。
师:(板书“七月”)看到“七月”以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大家联想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烈日当头。
生:我想到了暑假的酷热。
师:是啊,在我们这里骄阳似火、酷暑难耐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却清新凉爽如秋天,姹紫嫣红如春天,知道老师说的是什么地方吗?(师板书“天山”)
师:对于“天山”大家了解多少?
生:我知道天山在新疆。
生:我了解到天山是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
生:我还知道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师:看来大家对天山的了解还真不少,因为天山景色独特迷人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诗赞美说:“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曾写到:“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明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天山是那样令人向往,著名作家碧野笔下的天山又是怎样的风光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走入七月的天山去看一看吧。
师:学习课文之前先来看看课前的导语,谁来读读?
师:导语给我们什么学习要求?
生:第一个要求是“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那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还有一个要求就是“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师:要想理解课文内容,先要怎样?
生:先要读课文。
师:对呀,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嘛!先请同桌“我指你认”检查一遍生字认读情况。
师:课文能读通顺?先练一遍吧!
生:(异口同声)不用……不用。
(师指名分段读课文)
师:课文读得真好,预习时同学们一定下了很大功夫。我想在预习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也遇到了不少疑问,下面就请大家谈一谈,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收获,解决你的疑问。
(交流,重点理解词语)
三、自读自悟,抓住景物特点,品味语言精妙。
师: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依照你的读书经验,在深入理解课文之前,应先弄清什么?
生:我认为应先弄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师:那好,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 是按“走进天山→再往里走→ 走进深处”顺序写的。
师:你真会读书!作者很显然是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按游览顺序描写天山之景。那么,课文究竟描写了那些景物,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这是导语里提出的任务,靠自己的力量能解决吗?
生:能。
师:请大家围绕导语提出的问题,自读自悟或小组合作来读书吧!
(生带着问题读书)
师:我们先来看第二自然段吧。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生: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读了这段话我仿佛见到了寂静的天山,又是充满生机的天山。
生: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的清凉世界。
师:是啊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是一个寂静的,又是充满生机的地方。作者还写了那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生: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主要写了原始森林。
生:我从“蜿蜒无尽、密密的、重重叠叠”等词语看出森林很茂密。
生:“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这句看出森林很幽静。
师:体会得真好!以动衬静的写法在这里体现得很好。一起读读这句话,读出自己的体会。
师:谁还想谈?
生:我认为第四自然段主要写的是花。
生:“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不仅写出了花很多,而且写出了花很鲜艳
生:“像向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也写出了花得鲜艳。
生:“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这些词语可以看出花又高又多。
五、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师:课文作者移步换景,抓住天山众多景物的代表:水、林、花为我们展示了天山独特的迷人的风光。我们常说阅读是和文本对话,也是和作者对话,那么,大家读了这么长时间书了,能体会出作者观景和写作时的心情么?
生:我认为作者非常高兴。
生:作者非常喜爱天山的美景,所以写文章赞美它。
生: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师:体会得好极了,我们常常将优美的风景称作美景,漂亮的人称为美人,按照这个逻辑,大家推测词语精美、华丽的文章我们可以称作——美文
师:这是一篇美文,作者用精当、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我们一辈子也难见的美景,值得我们学习么?
生:值得。
师:大声读文,找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将你的感受与大家分享交流。
(生品读背诵后展示)
,网友交流《七月的天山》课堂实录
tag: 课堂 天山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