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及评析之三
11-07 15:44:21 浏览次数:214次 栏目: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
标签: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及评析之三,
师:看,小金花也来了!她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今天怎么落泪了呢?快让我们去劝劝她——
生:(读出相关内容) 师:小金花和她妈妈救老王,这件事的起因是——
生:(读) 师:经过是——
生:(读) 师:结果是——
生:(读) 师:听到这个消息,小金花的表现是——
生:(读) 师:小金花的精神怎能不让我们赞扬——
生:(读完) 师:学习了这一段,你明白了些什么? 生:我明白了,小金花母女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志愿军和小金花母女之间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四、掌握学法,独立自学 师:同学们已经能在老师帮助下运用这节课学习的方法学习第二段,下面要求你们独立运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第三段。(生自学,师巡视) 请你们交流自学结果。 生:我读懂了“回忆”部分,从“那是一九五二年春天”可以看出这是回忆的开始。回忆了一件事:挖野菜炸断双腿。(板书:挖野菜炸伤双腿) 生:这一段最能反映大嫂爱志愿军的词是:代价。代价原来指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付出的物力和精力,这里指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炸伤了双腿。(板书:付出代价) 生:这一段也可以分为三层。(略) 生:我会将最后一句改为陈述句。(略) 生:这一段的中心句是: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意。 生:我愿意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听。(生读) 师:这一段又使你明白了什么? 生:这一段使我明白了大嫂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志愿军和大嫂之间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五、反思回顾,加深理解 师:学完了前三段,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了什么人? 生:大娘代表了老年人,小金花代表儿童,大嫂代表中年人。她们都代表了朝鲜人民。 师:现在你能说说(指小黑板)志愿军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吗?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 生:因为她们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所以称她们为亲人。 师:那么,志愿军有没有为朝鲜人民流血牺牲呢?能不能从课文中看出来? 生;志愿军空着肚子在阵地上与敌人拼了三天三夜,说明有流血牺牲。 生:大娘救的就是伤员,伤员流血了。 生:侦察员老王被敌人抓住肯定要受刑,也流血了。 生:敌机在前沿阵地轰炸,也说明志愿军在流血牺牲。 师:现在我们再齐读一遍课题,你对课题的含义有什么新的理解? 生:我的理解是: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志愿军也是朝鲜人民的亲人。 生:志愿军在对着朝鲜老百姓喊:再见了,亲人!朝鲜老百姓也在对着志愿军喊:再见了,亲人! 师:你们理解得很深刻。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流血牺牲。在朝鲜三千里江山的土地上,长眠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其中就有伟大领袖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烈士。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了牢不可破的友谊(板书:用鲜血凝成的友谊牢不可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如今就要分别了,怎不叫人依依难舍,怎不叫人泪如泉涌?让我们满怀深情,一遍又一遍高呼: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生:(齐读最后一段)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评李蒙钤老师《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 徐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张庆 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意思是说,只要我们抓住皮袄的领子轻轻地顿一顿,所有的毛便都会顺顺溜溜。这个“领”便是课文内容的重点。胡克英、吕敬先在《小学教学散论》一书中说:“教学重点好像是统管数十盏电灯的‘总开关’,是能够接通数十部电话的‘总机’,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因而是学生在学习上融会贯通的‘枢纽’。教学如果不掌握重点,就不能有真正的教学质量。”由于李老师在教学中抓住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个重点,所以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举一纲而百目张。 抓住课文重点组织阅读教学,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较快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思想,取得四两拨千斤、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其次,抓住重点统挈全篇,帮助学生辨清文脉,从文章的内在联系上去理解和把握其内容,这实际上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第三,经常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围绕中心组织、安排材料,从而提高了他们的作文能力。 怎样才能抓住课文内容的重点,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呢?在这方面李老师的经验也是可资借鉴的。上课前他总是努力在吃透教材上下功夫,反复阅读,体会玩味,与同志切磋琢磨,力求弄清文章的脉络与思想内涵。他经常告诫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多而杂与钻研教材的浅尝辄止是一对孪生兄弟。只有在钻研教材上狠下功夫,才能抓住课文内容的重点,弄清文章的内在联系,真正分清孰为主,孰为次,从而做到紧扣重点,提挈全篇,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否则,便会像胡、吕二位先生所说的那样,“教学如果不掌握重点,就不能有真正的教学质量。”
上一页 [1] [2]
,《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及评析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