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语文课堂实录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课堂实录

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课堂实录

11-07 15:17:12   浏览次数:541  栏目: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
标签: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课堂实录,

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课堂实录
 
 
【主题概述】

本节《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构成,教学本文,应着重引导学生弄清故事的内容和故事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文中任务特点。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课设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尽可能大的阅读空间内,自主感知阅读材料,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相关信息,学生有更多自主权利,学生、教师、广义教材之间可以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本节课设计以下几个环节:(一)交流搜集的相关信息。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对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读、思、查的方法,获取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信息,课堂交流后,有助于进一步的阅读。(二)课堂自悟感知。这一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材料深入领会。不强求领悟所呈现的全部语言材料,也不强求对部分语言材料达到一致的领悟深度。这一环节中学生阅读的方法大致有:朗读体味、默读揣摩、点线勾线、文字笔记、图画再现等。(三)课堂讨论。讨论性阅读是自主、开放式阅读教学最主要的形式。学生经过准备性阅读和自悟性阅读两个阶段,积累了一定的阅读体会,他们急于把自己的阅读所得呈现出来,一方面检验自己所得是否正确,一方面又要提出疑问求得解决,这时,教师竭尽全力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方式,及时引导学生进入讨论状态。本堂课先是小组讨论,每一个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或读或说,人人发言;接着小组间交流,每组组长可自己总结发言,也可指定其他同学总结发言,对某一问题哪位学生见解深刻,再请那位学生阐述;最后是自由发言,哪位学生还有独到的见解,再在全班交流。讨论中学生有补充,有纠正,有争论,真正体现阅读课堂的自主开放。

 

《将相和》

【精彩课堂实录】

一、交流资料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将相和》。大家对历史故事特别感兴趣,希望同学们在今天的课上有突出的表现。先请大家把收集到的有关本课的资料交流一下。

生:我从《历史简明》上查到了关于蔺相如的资料:蔺相如,赵惠文王名臣,奉命带和氏璧入秦,当庭力争,使原璧归赵。赵惠文王20年,公元前279年,秦赵渑池之会,使赵王未受辱,因功位上卿,位在廉颇之上,颇出言不逊,扬言必辱之。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处处忍让,终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随成至交。

师:你的这段材料选自《历史简明》,含有文言文的内容,我们把文章学完以后,你再来把这段材料介绍给大家,会让我们感受到汉语的魅力━━这么长的课文,用你这几句话就概括了。

生:我从《中华上下五千年》上收集到关于和氏璧的简历: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玉璧,相传为楚国人卞和采到的,所以被人们称为“和氏璧”,此璧几经坎坷才被发现是一块世上无双的无价之宝。玉璧到了惠文王手里更是被万分珍爱。

师:你读了课文想了解和氏璧到底是什么东西,是不是?

生:我从《新编中华上下五千年》查到和氏璧颜色光泽、纯洁无瑕,夜间生光,冬季温暖,近旁可以不生火炉;夏季凉爽,百步之内不近蚊蝇。

师:哎呦,很长时间以来,我只知道和氏璧是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还不知道这块璧有这么奇妙的特点!你今天找到相关材料了。正因为刚才三位同学说的,和氏璧这么好,还含着这样一个故事,所以文中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它,哪个词?

生:无价之宝!

师:还可以用书上没有的哪一个成语来形容?

生:还可以用“价值连城”来形容。

师:从课文中什么内容可以看出来?

生:我从“秦王写信给赵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这块璧”看出来的。

生:我收集到一些关于蔺相如和廉颇的资料,由于比较长,我就不读了,下课的时候大家可以找我来了解一下。

(学生还搜集了时代背景、文章出处、和氏璧如何到赵王手里等资料,可见课前学生检索了大量的资料信息。)

二、初读了解课文

师:下面进行第二项,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哪几个小故事?

生:三个故事可以分别用三个小标题概括。第一个小故事可以用“完璧归赵”概括;第二个故事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第三个故事用“负荆请罪”概括。

师:怎么概括出来的?说说看。

生:请大家把书翻到64页第十自然段,看“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从这里可以看出第一个故事是“完璧归赵”。(师:从文中概括性的句子看出来的。)“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渑池是这次会见的地点,所以可将第二个故事概括成“渑池之会”。(师:是根据地点来概括的。)根据“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这句话可将第三个故事概括成“负荆请罪”。(师:根据人物行动概括的。)

生:我也是用同样的三个小标题概括这三个故事的。“读写例话”中的 “……也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了……”这句话直接说出了三个故事,我是从这里看出来的。

师:你很聪明,方法很快捷,不过最好能通过读具体的课文内容来概括。这样更有助于提高你的阅读能力。

三、自读思考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同学们提的一个问题,就是“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完璧归赵’?”围绕这个问题,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你可以是朗读,可以是默读揣摩,也可以勾勾画画。如果你觉得不吐不快,可以在书上作笔记。

    (学生各自读课文并思考)

师:同学们都读过了,想发言的举手示意一下。

    下面,请你围绕刚才思考的问题,将自己想要说的内容在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相机了解、指导。)

四、小组汇报

师:围绕同学们提的“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完璧归赵’?”大家采用了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朗读,默读揣摩,勾勾画画,文中笔记等等,而且在各自的小组中进行了交流,下面进行班级交流。请各组的组长先汇报一下。

生:我们组推荐李乐同学代表我们组发言。

生:我们组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这完全归功于他的机智和勇敢。我们在课文第八与第九自然段找出的原因比较多。具体有以下这几处:“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用这么巧妙的办法从秦王手中理所当然地要回了和氏璧。(师:要回了和氏璧。)第二处是“他理直气壮地说了秦王一通,然后又用自己的脑袋和璧一块撞碎在柱子上……”这种办法来逼迫秦王用十五座城池和他换璧。(师:要撞璧。)第三处是“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这是蔺相如用了“缓兵之计”,拖延时间,为的是让手下带着和氏璧偷偷送回赵国。我们组的王若珏同学对这一点理解得比较深,下面请他说说。

生:我认为这一处充分体现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当时,和氏璧在秦王的手中,蔺相如看出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池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对他说这璧有点小毛病,要指给秦王看。蔺相如用这么巧妙的办法氏和氏璧又回到了自己的手中。而且我认为蔺相如对秦王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一定是柔和的。

师:那你来读读看。(生朗读)

生:我和王若珏同学有同感。但我觉得像蔺相如这样的爱国使臣,是不会向秦王低三下四、奉承拍马的。

师:也就是对王若珏同学朗读的语气不赞同,是吗?

生:是的。我觉得应当是柔中带刚的语气。

师:那你来试试看!(生朗读)

生:我想大家都知道当时秦国最强,赵国实力相对较弱。蔺相如说话的时候,只有用比较柔和的语气,秦王听了才会信以为真,听得比较高兴,才会把和氏璧交给他。

[1] [2] [3]  下一页

,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课堂实录
《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tag: 课堂  教师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