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本(苏教版)二下的阅读教学建议
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委 高万同 特级教师
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
实践。”这是《标准》对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和基本途径的精辟概括。阅读教学应通过
怎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呢?
《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就是说,阅
读课上师生基本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是“对话”,而参与这种对话的一共有三方。这里
需要引起关注的是:“文本”已由在传授式教学中只被偶尔用用的“中介物”,变成师
生都必须认真对待的主要认识对象和对话伙伴。对学生来说,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
,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文材料及其丰富内涵
并学会阅读;对教师来说,同样必须先与文本对话,然后才能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
,以指导学生读书,促进学生的读书内化。当下阅读教学的明显弊端是:只重视教师与
学生的对话(满堂问答),而忽略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读书实践)。
据此笔者认为,改进阅读教学的关键就是精心设计并组织好学生、教师、文本三者
之间的对话活动。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这种对话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备课活动中。要指导学生读书,自己必须先认真读书。
然而现今一个普遍的倾向是:教师备课只写教案不读书,或很少读书。许多管理部门也
都把“检查备课”当成“检查教案”的代名词。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可以称之为“教学性阅读”,它不同于一般的阅读。起码要注意
两点:一是目的性和对象性──教师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阅读而读,因此要学会换位思考
,时时处处替学生着想;二是重构性──教师需要从导读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教学论的再
加工。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转化为课堂
上的导读行为。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你正在浏览《www.lexue88.com在
线》提供的文章〗
这是学生自主读书学习的过程,也是阅读课上一个重要的活动形式。教师必须唤醒
学生的自主意识,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自主读书、独立探究的机会。这一过程可按以下步
骤扎扎实实地展开。
1、让文本开口讲话──加强认读能力的培养
要与文本对话,首先要让文本开口讲话。而文本的呈现方式只是一些单个排列、静
止地躺在纸上的文字符号。必须阅读主体主动积极地去辨认这些符号,再按语义单位对
它们进行分割组合(组合成语、词组、短语、句子等),然后动用自己的发音器官把它
们顺畅地读出来。这样,静止的文字符号才能复活──变成有声有色的话语。这是对课
文的认读过程,也是动用多种器官,使文字符号“言语化”、信息化的加工过程。能否
顺利完成这一过程,不仅影响现时阅读的效果,而且对今后高一级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
展也有巨大的制约作用。低年级学生读书时生字较多,对文字符合的辨认速度缓慢,语
义组合有困难,视觉、发音等器官的动作配合不协调,认渎能力不强。因此,苏教版小
语教材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把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
:,培养学生借助拼音、图画、上下文语境等,快捷准确地认字,识词,连词成句,连
句成段,并按照表达的需要读出轻重缓急,尽快实现“认读同步”,这是实实在在的“
字词句的训练”,千万马虎不得。
2、学会用心灵去倾听──指导边读边想、口诵心维
倾听需要一种定力,心浮气躁不行。真正能够正确认读(无论是朗读还是默读),
意味着从口中读出的已不是死的、孤立的音节或字词,而是组织好的、活的、有情有义
的生动话语。这些话语可以读给别人听,更多、更重要的是读给自己听。只有既会读,
又会听──倾听自己渎出的话,就像倾听知心朋友的娓娓诉说。这样,才能从中捕捉有
用信息,作出积极的心灵反映。如果只顾傻读,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那还
会有什么效果?
精神专注地自读自听,实质上是一个凭借语音中介进行内隐认知的过程,也是初步
的语感体验过程。语感语感,先有语音刺激而后才能心有所感。所以,必须定—心来把
课文读得正确连贯,琅琅上口,让别人和自己都能够听清楚。认真走好这一步,便能从
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即大体了解课文的中心话题、基本要点和内容梗概。
3、进行精神的碰撞与沟通──—以自己的生活经历走向作者的生活经历与文本对
话,是读者主体意识与文本意义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单向的知识传
递和接收过程。文本是作者生活经历和生命活动的结晶,阅读文本时,读者自己各种学
过的知识和人生体验也都要向读物的聚光点奔涌,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正确认读不是
为了被动地接受文本的内容信息,而是要以自身的生活经历走向作者的生活经历,即要
积极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对文本话语作出有主见的应答反映,以便与作者进行精神沟
通。
首先要取得话题沟通。从渎课题开始,就要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去解释课题,把
握作者的话题范围。对课文要谈的话题内容进行预测,对自己的疑问和希望了解的内容
形成期待。比如国标小语第四册课文15《晚上的“太阳”》,如果学生能用关于“晚
上”和“太阳”的已有经验去与课题碰撞,就会发现课题所指的不是一般的太阳。要是
细心一点,注意到太阳两字加上了引号,就会更加明白:课文所要谈及的是晚上出现的
某种与太阳有相似点的事物的话题。这时,就会产生…—连串的疑问期待文本作出回答
:这是怎样的一种东西,是哪里来的,为什么称它为“晚上的‘太阳”’?这样就顺利
地进入了文本的话题情境,与作者取得了话题的沟通。
其次是见闻沟通。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旅游。“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读书就
是要在义务导游──文字符号的导引下,进人文本意境,与作者共游佳境,见作者之所
见,闻作者之所闻。要想如同亲临其境,就得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激活曾经有过的相
似见闻,从观察的对象、角度、方法等方面,与作者见闻进行比照,展开类比联想和想
象。比如《月亮湾》──课中的小河、石桥、河水里的倒影、河岸上的桃树……学生都
能调动出鲜明的记忆,同作者进行见闻的沟通,以获取真切的感受。
进而是观感沟通。即观念和情感的认同与共鸣。这是读书对活的最高境界。如果上
一步进行得好,学生就会对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产生真切的体验。接下来,就会自然地对
课文中事事物物的真善美、假恶丑,形成鲜明的情感倾向,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再通
过心理上的同化与顺应,就会自然的与作者取得观念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同
册课文7《蜗牛的奖杯》,如果学生对童话中的蜗牛,“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晚
上就睡在奖杯里”的情景,由“飞行冠军”到“只能在地上慢慢地爬行”的过程,有了
,国标本(苏教版)二下的阅读教学建议tag: 教学 , 苏教版二年级教学建议,苏教版二年级教学建议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教学语文建议 - 苏教版二年级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