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议苏教版二年级教学建议国标本(苏教版)二下的阅读教学建议

国标本(苏教版)二下的阅读教学建议

11-07 14:57:56   浏览次数:158  栏目:苏教版二年级教学建议
标签:苏教版二年级教学建议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国标本(苏教版)二下的阅读教学建议,

国标本(苏教版)二下的阅读教学建议
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委 高万同 特级教师
 
 
 
  
  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

实践。”这是《标准》对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和基本途径的精辟概括。阅读教学应通过

怎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呢?
  《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就是说,阅

读课上师生基本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是“对话”,而参与这种对话的一共有三方。这里

需要引起关注的是:“文本”已由在传授式教学中只被偶尔用用的“中介物”,变成师

生都必须认真对待的主要认识对象和对话伙伴。对学生来说,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

,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文材料及其丰富内涵

并学会阅读;对教师来说,同样必须先与文本对话,然后才能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

,以指导学生读书,促进学生的读书内化。当下阅读教学的明显弊端是:只重视教师与

学生的对话(满堂问答),而忽略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读书实践)。
  据此笔者认为,改进阅读教学的关键就是精心设计并组织好学生、教师、文本三者

之间的对话活动。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这种对话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备课活动中。要指导学生读书,自己必须先认真读书。

然而现今一个普遍的倾向是:教师备课只写教案不读书,或很少读书。许多管理部门也

都把“检查备课”当成“检查教案”的代名词。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可以称之为“教学性阅读”,它不同于一般的阅读。起码要注意

两点:一是目的性和对象性──教师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阅读而读,因此要学会换位思考

,时时处处替学生着想;二是重构性──教师需要从导读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教学论的再

加工。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转化为课堂

上的导读行为。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你正在浏览《www.lexue88.com在

线》提供的文章〗
  这是学生自主读书学习的过程,也是阅读课上一个重要的活动形式。教师必须唤醒

学生的自主意识,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自主读书、独立探究的机会。这一过程可按以下步

骤扎扎实实地展开。
  1、让文本开口讲话──加强认读能力的培养
  要与文本对话,首先要让文本开口讲话。而文本的呈现方式只是一些单个排列、静

止地躺在纸上的文字符号。必须阅读主体主动积极地去辨认这些符号,再按语义单位对

它们进行分割组合(组合成语、词组、短语、句子等),然后动用自己的发音器官把它

们顺畅地读出来。这样,静止的文字符号才能复活──变成有声有色的话语。这是对课

文的认读过程,也是动用多种器官,使文字符号“言语化”、信息化的加工过程。能否

顺利完成这一过程,不仅影响现时阅读的效果,而且对今后高一级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

展也有巨大的制约作用。低年级学生读书时生字较多,对文字符合的辨认速度缓慢,语

义组合有困难,视觉、发音等器官的动作配合不协调,认渎能力不强。因此,苏教版小

语教材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把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

:,培养学生借助拼音、图画、上下文语境等,快捷准确地认字,识词,连词成句,连

句成段,并按照表达的需要读出轻重缓急,尽快实现“认读同步”,这是实实在在的“

字词句的训练”,千万马虎不得。
  2、学会用心灵去倾听──指导边读边想、口诵心维
  倾听需要一种定力,心浮气躁不行。真正能够正确认读(无论是朗读还是默读),

意味着从口中读出的已不是死的、孤立的音节或字词,而是组织好的、活的、有情有义

的生动话语。这些话语可以读给别人听,更多、更重要的是读给自己听。只有既会读,

又会听──倾听自己渎出的话,就像倾听知心朋友的娓娓诉说。这样,才能从中捕捉有

用信息,作出积极的心灵反映。如果只顾傻读,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那还

会有什么效果?
  精神专注地自读自听,实质上是一个凭借语音中介进行内隐认知的过程,也是初步

的语感体验过程。语感语感,先有语音刺激而后才能心有所感。所以,必须定—心来把

课文读得正确连贯,琅琅上口,让别人和自己都能够听清楚。认真走好这一步,便能从

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即大体了解课文的中心话题、基本要点和内容梗概。
  3、进行精神的碰撞与沟通──—以自己的生活经历走向作者的生活经历与文本对

话,是读者主体意识与文本意义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单向的知识传

递和接收过程。文本是作者生活经历和生命活动的结晶,阅读文本时,读者自己各种学

过的知识和人生体验也都要向读物的聚光点奔涌,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正确认读不是

为了被动地接受文本的内容信息,而是要以自身的生活经历走向作者的生活经历,即要

积极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对文本话语作出有主见的应答反映,以便与作者进行精神沟

通。
  首先要取得话题沟通。从渎课题开始,就要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去解释课题,把

握作者的话题范围。对课文要谈的话题内容进行预测,对自己的疑问和希望了解的内容

形成期待。比如国标小语第四册课文15《晚上的“太阳”》,如果学生能用关于“晚

上”和“太阳”的已有经验去与课题碰撞,就会发现课题所指的不是一般的太阳。要是

细心一点,注意到太阳两字加上了引号,就会更加明白:课文所要谈及的是晚上出现的

某种与太阳有相似点的事物的话题。这时,就会产生…—连串的疑问期待文本作出回答

:这是怎样的一种东西,是哪里来的,为什么称它为“晚上的‘太阳”’?这样就顺利

地进入了文本的话题情境,与作者取得了话题的沟通。
  其次是见闻沟通。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旅游。“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读书就

是要在义务导游──文字符号的导引下,进人文本意境,与作者共游佳境,见作者之所

见,闻作者之所闻。要想如同亲临其境,就得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激活曾经有过的相

似见闻,从观察的对象、角度、方法等方面,与作者见闻进行比照,展开类比联想和想

象。比如《月亮湾》──课中的小河、石桥、河水里的倒影、河岸上的桃树……学生都

能调动出鲜明的记忆,同作者进行见闻的沟通,以获取真切的感受。
  进而是观感沟通。即观念和情感的认同与共鸣。这是读书对活的最高境界。如果上

一步进行得好,学生就会对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产生真切的体验。接下来,就会自然地对

课文中事事物物的真善美、假恶丑,形成鲜明的情感倾向,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再通

过心理上的同化与顺应,就会自然的与作者取得观念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同

册课文7《蜗牛的奖杯》,如果学生对童话中的蜗牛,“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晚

上就睡在奖杯里”的情景,由“飞行冠军”到“只能在地上慢慢地爬行”的过程,有了

[1] [2]  下一页

,国标本(苏教版)二下的阅读教学建议
《国标本(苏教版)二下的阅读教学建议》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