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创意实录案例:从《吃水不忘挖井人》说起
郑桥小学 张倩
从教一年以来,我所执教的是小学一年级,总感觉一年级的语文浅显易懂。但当我看到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课《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时,我傻眼了。这篇课文篇幅很短,但是是学生从没接触过的文本,主要讲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在一个叫沙洲坝的小村子里带领大家挖了一口井,为那里的乡亲解决的吃水难的问题,人民很感谢他的故事。因为革命传统题材类课文由于叙述的故事内容远离当代儿童的生活时代,他们对于那个时期的人和事一无所知,更何况是要让他们明白本课的重难点——认识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的高贵品质,不要忘记那些教育、帮助、关怀过自己,对自己有恩的人。学生对于故事类的文本很容易产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率也高;但是这种情感体悟累的文本,我该怎么引领他们去感悟?这是我看到这篇教材之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经过反复的思考,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思路:巧设导语,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掌握字音;细读课文,理解内容;做好总结,延伸理解;记忆字形,指导书写;综合练习;巩固运用。重点放在细读课文理解内容和延伸理解这两个环节。下面我截取本课教学过程中令我最有感触的几处来谈谈我的教学创意:
一、巧设导语,情感铺垫
上课伊始,我向孩子们提了一个问题:小朋友们,你们平时有帮助过别人吗?我看到学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高声喊着:“有!!!!”接着我又问:那别人有帮助过你吗?别人帮你的时候你心里感觉怎么样呢?孩子们纷纷说了自己的想法:“老师,**帮我把铅笔捡起来过,我说谢谢她了。”“……我心里觉得很开心!”……学生畅所欲言。
揭示课题后,我问学生,读了课题,你心中有哪些疑问?学生的回答令我吃惊:老师,什么是吃水?什么是挖井人?为什么要不忘挖井人?……质疑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一个起点,但对于什么是吃水,什么是挖井人的提问令我错愕,或许是他们没有接触过井,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启发学生情感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所以通过这个导语,学生在心里已经铺垫下了些许情感基础。揭题后的质疑,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这篇课文的主要片段在第二段,短短两句话,却包含着很深的情感。所以我从重点句着手——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学生家里的用水几乎都是源源不断的自来水,所以他们很难理解村子里没有井跟没水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析这句话的时候我用最直接的图片文本帮助他们理解。
1、出示革命时期一些相关的图片以及干旱地区的图片时,学生的表情都透露出不可思议的样子。
突然有个学生说:“老师,他们那里跟我们的好不一样。地上那么干……”
我赶紧抓住这个机会,向他们提问:看了图片,你发现他们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1:我们这里的水很多啊,我家里的水也很多啊
学生2:图上的土地都裂了,我们这里没有这样
学生3:我们用自来水,他们怎么用绳子吊水
……
从图片上我们知道当时他们没有自来水,他们用水都要从井里吊上来。而且图上所看到的土地裂开,树木不高大,人们的嘴唇都很干这些情况,都是因为——缺水。
2、毛主席住在沙洲坝的时候,沙洲坝这个村子里——没有井。
师:那人们要喝水要做饭要洗衣服怎么办?请你从课文中找一找。
生: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学生齐读这句话,然后解决三个问题:
(1)从“很远”这个词看出什么?(画出这个词)
生:我看出他们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挑到水……
师:如果让你走很远的路,你感觉怎么样?(很累,不想走……)
师:可是,为了能喝到水,即使要走很远的路,村里的人都要去挑水喝。
(2)想象一下,乡亲们在挑水过程中会有哪些困难?
师:他们是挑几天就可以了,还是要挑很长时间?
生1:可能会挑一年
生2:可能几年……
师:对呀,没有水井,他们就吃不到水,他们必须每天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喝。他们在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下雨天会淋湿;夏天会满头大汗;冬天会很冷……
师:从你们刚刚说的这些中,你们体会到什么?
生:他们挑水好辛苦啊!
生:我们的水能给他们喝就好了……
师:让我们一起再感受一下他们吃水的不方便——生齐读这句话。
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小小年纪知道为他人着想了,这离教学目标已经不远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知道吃水难和挑水辛苦这件事,为下面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了。 3、毛主席看到他们这样会怎么想呢?那么毛主席又是怎么做的?读第三句讲一讲。师:毛主席看着他们那么辛苦,也像你们一样,想帮帮他们,所以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想象说话:有了水井之后,人们的心情会怎么样?人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
生1:他们很高兴
生2:不用很辛苦地去挑水了
生3:吃水很方便了
……
师:以前吃水很不方便,现在却变得很方便了,这都是谁的功劳?——毛主席
如果你是村里的其中一个,你想对毛主席说什么?
——毛主席,谢谢你。
4、乡亲们也像你们一样,想谢谢毛主席,所以他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谁能说说你觉得石碑上面的话是什么意思?
生思考,交流:
生1:村里的人想谢谢毛主席,吃到水了也不忘记毛主席
生2:他们会想念毛主席的
……
师:是啊,是毛主席帮着他们解决了吃水的问题,当然要谢谢毛主席,那么,石碑立好以后(课件展示一张图片:一块石碑上刻有“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等字),可能会有哪些人去看呢?他们看了以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5、拓展:吃水的时候,我们要不忘“挖井人”。那么,我们在享受其他东西的时候,又应该不忘哪些人呢?比如,我们穿衣服的时候,“穿衣不忘……”
生:穿衣不忘做衣服的人!
师:说的好,是“穿衣不忘做衣人”!
师:好!还有吗?
生:“吃饭不忘种田人!
生: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要不忘造房子的人!
师:说得好!
生:老师,我还有,我们学了知识要不忘给我们知识的老师!
师:听了你们这么懂事的话,老师心里多么开心啊!谢谢你!下课!
课后思考:
一、重视教学过程的情趣体验
我觉得学生学得主动、有情有趣是本堂课的一个比较好的地方,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兴致盎然的学习状态之中。通过图片文本、想象说话的引导,学生能更贴近地感悟到本文所要表达的道理,一步步的情感铺垫,让学生在心里对于感恩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重视人文内涵的普遍意义
人文内涵的处理,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我们往往偏重所谓的“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影响了学生对这类文章的欣赏和理解。关于人文内涵的渗透,我想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渗透怎样的人文精神?二是怎样渗透人文精神?本课的设计突出了“普通人”(包括课文中的普通人物和作为读者的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强调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关爱。让学生说说“石碑立好后,可能会有哪些人去看?看了以后,又会说些什么”,学生既体会到了毛主席和八路军的奉献精神,也看到了普通农民的淳朴和真诚。在怎样渗透人文精神的问题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我们在享受他人方便的时候,又应该不忘哪些人”,孩子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感受到他人的深深爱意,激发出浓浓的感恩之情。
,我的教学创意实录案例:从《吃水不忘挖井人》说起
tag: 教学 创意 ,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